泥斛村,是位于邵阳市隆回县三阁司乡天子山山凹深处一个人口有一千三百人的小山村。1995年撤区并乡后,村里没有了学校,孩子们上学要么乘船过河,要么走二十里山路。上学难,成了山村父老的一块心病。
曾祥禄,一个五十多岁的老农,饱经风霜的脸上,布满了深深的皱纹,仁慈、忠厚、老实尽显脸庞。孩子们上学难,一直牵挂在他心头。2003年8月的一天,“老校舍空着还不是空着”,曾老心想,“我何不先向政府承租二十年!”他决定将自己多年的心血和儿女的孝心钱用来办学校。说干就干!带着梦想,那天晚上,梦中村庄已是现代化小城镇,那别是一番景象。“只有把希望寄托在孩子们的身上咯!”
他取校名为“晨曦”!孩子们的未来就是村里的未来,更是曾老的梦。
和城里的许多小学比起来,当初的晨曦小学无疑是简陋的。一栋两层楼六间教室的红砖屋,四百平米的小土堆操场。头天晚上刚下过雨,操场上一片泥泞,十几个孩子在玩皮球,已经看不清颜色,落在地上就粘住了弹不起来。可这就是村里孩子就近上学的唯一途径。村里稍微有条件一点的人家,都搬离了这个小村子,或进城租房送子女上学。所以,晨曦小学的学生生源越来越少。最少的时候,2007年学生只有70人。现在,学校也只106名学生,人数最少的年级,二年级只有13人。
有人问:“这么少的学生,你不赚还要贴钱呀?”
“我并不为了钱。”曾老憨厚地笑了笑,“我只能说,我是一名老共产党员,国家培育了我,我需要的是感恩,回报社会。孩子们能有地方上学,安安全全,健健康康成长这是我的梦!”
对曾老办学校,起初家里人都是反对的。反对最强烈的是他老伴,她甚至一个月不与他搭话。反对的直接原因,是家庭并不宽裕,尽管曾老当时身为村主任,有些微的补贴,但妻子在家务农,两口子还要赡养双方年迈多病的老人。
但这些年来,他每年都得在这所学校搭进数万元。学校楼房补修,操场硬化,校前的泥泞小路的硬化。为了给孩子们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学校建设是必须进行的。而这些费用,都是曾老自掏腰包。
除了这些花费,曾老还要照顾那些家庭贫困的孩子们。“如果没有曾校长,我恐怕不会再读书,” 现在龙拱中学读初二的唐洋感激地说,“在我心里,他就像我的父亲。”唐洋从小父亲因病早逝,母亲在家务农,还要养育他们兄妹俩。唐海容是个孤儿,她在校学习的五年,曾老没收取她任何费用,成家立业后,每逢年过节都要来看曾校长……现在,学校里还有几位单亲家庭,家境贫寒,这成了曾老的一大心病,他最大的愿望,是能够找到好心人来更多更好地资助他们。
时间长了,老伴对孩子们也有了很深厚的感情。现在,老伴和子女也逐渐接受了他的“傻劲”。“曾校长的儿女都拿打工的薪水给他,用来给我们发工资。”与曾老志同道合的曾繁荣老教师如是说,“我们知道学校的情况,他一个人不容易,但是他老说大家愿意跟随他就很觉得愧疚,他不愿亏待了大家。”
如今,在村子里的很多人看来,“曾校长为人厚道,有责任感,我们愿意为他分担!”村里四名年轻的女大学生,受到他的感染,毅然放弃在外面大城市的丰厚报酬,回村与他一起支撑起这所学校。“为自己的家乡做点贡献,让孩子们受到更好的教育,让家乡变得更美好,不仅是曾校长的梦,也是我们年轻人的梦。”
梦在小学延续,梦在山村延续……
来源:三阁司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