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萧然在看报纸
隆回新闻网讯 “殁后火化不留骨灰,不祭奠,不开灵,不跪拜哭泣,不披麻戴孝,开个追悼会;举行一餐宴会,每桌包括酒水限制用币800元,准备三十桌;亲房客车接送,操办人员开工资;不收来宾钱物……”六年前,萧然老人就立下了这个遗嘱。
萧然,参加国民党军队,到缅甸抗日,国共战争被俘;参加解放战争,又参加抗美援朝、抗美援越战争;还当过右派,抒写了他曲折不平凡的人生经历。“我打过日本鬼子,打过美国鬼子,内战我没有开炮就当了俘虏……”
缅甸抗日
我1923年7月出生于七江镇棉花园村4组,才5个月时,母亲就不幸去世,靠父亲给人家做点小工维持生活,却执意要我读书,于是就进了私塾。1940年考入设在中团乡(现属羊古坳镇管辖)的邵阳简易乡村师范。年底,有几个身穿国民党制服的军人走进学校宣传:现在日本入侵中国,东北沦陷、华北沦陷,一寸江山一寸血,大难当头,每个热血青年都应该站出来,为保家卫国出力。听得我热血沸腾,也想出去闯闯,决定投笔从戎。1941年初,就参加了国民党军队,2月考入国民党政府办的陆军机械化学校,编入军事大队坦克专业,首先学习骑自行车,后来又学会两轮摩托、拖拉机、三轮车、汽车、M3A3有15吨重的轻型坦克驾驶。一年后毕业,编入国民党原中央军坦克兵团,分到二营六连,连长叫王仕贤。先是当驾驶员,后来升为炮长。
1942年,日寇发动滇缅战争,企图切断抗日军队的外援。用于进攻缅甸的军队大约有6万人,远超英国在缅甸的防务力量,缅甸的重镇、首都相继陷入日军之手。在英国的求助下,中国方面以卫立煌(杜聿明代理)为司令长官,集合中国精锐力量的中国远征军约10万人向缅甸进发。
我们团归新编第38师管,师长是孙立人。从昆明出发向缅甸开进,刚到缅甸的一个月,前线就送下来无数的伤病员,有不少是从仰光送来的,非常惨。记得在丁加沙时,前线下来好多的伤员,整列火车都坐不下。上级命令,轻伤和未受伤人员不许乘火车,步行前往目的地。后来这列火车在密支那被日军炸了,无一生还。当时的车站、轮船码头以及主要的公路,都是日军飞机主要轰炸目标。
1942年4月,我随部进攻,成功解救被日军围困在仁安羌的7000余名英军、500余名美国传教士和新闻记者。日军第33师团集结,远征军随即陷入日军包围,被迫在孟拱进入野人山。
穿越野人山,是我一生中最恐怖的9个月。正值当地的雨季,一天到晚不停的下雨,身上也没有雨衣可穿,白天冒雨走路,晚上过夜就地取材,砍竹子搭棚,上面用芭蕉叶盖住以遮风挡雨,生一堆火,把湿透的衣裤烘干了第二天穿了继续赶路。进入野人山之前,上级命令部队丢掉所有的重型设备以及粮食,我也只好将随身的坦克推到河里。可是,荒无人烟的原始森林里根本没有食物,渴了就喝山沟里的水,饿了就吃山里的芭蕉树,把树皮剥掉了吃里面的芯,这还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腹泻、伤口溃烂以及传染上瘟病,再就是蚂蝗、毒蚊子和蛇虫,任一样都会要人的命,蚂蝗密密麻麻地住在草上、树叶上,走着走着就有蚂蝗掉到身上,人也没有感觉,蚂蝗就钻到衣服领子里、人的胳肢窝里吸血,后来有人说三个蚂蟥可以炒一盘菜,有点夸张,但也实在够吓人的……
茫茫野人山,生命如草芥,每天饿死的、病死的不计其数。有的走着走着就倒下去了;有的第二天早上再也没有爬起来;有的在几天后才被发现这个人消失了。当终于走出野人山时,和我一起出来当兵的100多名湖南老乡,只剩下20多人。他们并不是死在炮火之中,全部葬身野人山。。
1943年春节前夕,他们终于走到了中国的土地上,受到了上万群众的热烈欢迎,政府还安排了文艺节目以示慰问。
徐州被俘
1945年,我随部队到了汉口,后编入黄维任司令官的第十二兵团,我又开上了M3A3轻型坦克,继续当炮手。
1948年11月6日淮海战役打响后,蒋介石严令其嫡系部队国民党第十二兵团驰援徐州。黄维亲自率第十八军、第十军、第十四军、第八十五军和1个快速纵队由平汉线经阜阳向宿县进犯,沿途不断遭到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原野战军的袭扰、侧击、尾击阻滞了行动。在蒙城、板桥集、南坪集、胡庄西杨庄阵地经过一系列战斗,国军都以失败告终,加上国民党第一一师师长廖运周举行战场起义,使第十二兵团全线突围被彻底粉碎。
23日拂晓,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的第十八军主攻南坪集遭到一五榴弹炮、七五山炮、重迫击炮的集中轰炸前沿阵地硝烟弥漫弹片横飞。一一八师就动用4架飞机20余辆坦克做掩护向共军阵地发动全面进攻。胡庄座落在南坪集正前方,地形复杂,战略位置非常重要,它同西南2里的杨庄构成两把尖刀,控制了杨村、胡庄也就控制了南坪集的咽喉。虽然摧毁了共军大多阵地工事,火力点地堡也基本击倒,但共军的阻击还是非常顽强,全面进攻失败。
十八军军长杨伯涛亲自乘车来到前沿指挥,集中了两个团的兵力向胡庄西杨庄阵地猛扑,飞机轮番向杨庄轰炸扫射,12辆坦克分成三路向共军两座集团工事封锁轰击,我也开着M3A3轻型坦克跟进,不想一炮还没放,就一头栽到共军挖的战壕里,怎么也开不上了,就打开门往人稀少处跑,记得当时是穿着美式长靴,跑不赢,被当地民兵给抓住了。
后来听说兵团司令黄维、副司令兼军长吴绍周、军长谭道善、杨伯涛、副军长王岳等27名将级军官也做了俘虏。
由于懂得开坦克,加之是贫苦出身,解放军把我们被俘的坦克兵集合进行了3个月的政治思想教育和诉苦教育,征求我们的意见,愿意留下的欢迎,不愿意的打发路费。通过教育学习和改造,我觉得共产党才是我们的追求,于是带头表态留下,被编入三野继续当坦克兵。为了掌握俄式坦克的驾驶技术,同年月底,四野高层领导推荐,派往苏联海参威参加短期培训。1949年3月回国后,即驾驶着俄式坦克,随四野百万雄师,渡江南下,驰骋江南各大战场,先后解放了南京、上海等大城市。随后不久,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
鏖战朝越
1950年,美国发动侵朝战争,10月19日,毛主席命令,中国人民志愿军四个军和三个炮兵师从安东(丹东)、长甸河口和辑安(吉安)过江,入朝参战。驻扎安东地区的四十军,当天下午各团都召开了庄严的誓师大会,傍晚,便从鸭绿江铁路大桥上跨出了国门。我当时属于40军119师359团,军长是温玉成,师长徐国夫,驾驶着陪伴获得多次战功的有40吨重的苏T34 坦克,沿永山、龟城、泰川、云山向宁边方向进军。
在朝鲜,我随部队参加了横城、砥平里、红桃山、国士峰等战役。记忆犹新的是1951年的228高地战斗。
横城之战胜利后,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一副司令员兼第一副政治委员邓华命四十军和四十二军各派一个师包围砥平里之敌,这两个师由北面和西面包围砥平里,而东面和南面则无部队包围,以至令一一五师长距离南进,又绕向东,从东面仓促攻进砥平里。而一一六师负责打骊州、原州向砥平里增援之敌,却在运动中与美二师在注岩里遭遇受阻,难以实施预定打援部署,本来邓集团指挥部规定十三日晚向砥平里发起攻击,但由于一一五师距离远,部队疲劳行军,绕至砥平里以东已是十三日深夜。一一五师攻击马山之敌时已经是十四日凌晨,当时部队以为已经到达砥平里,但当打下马山和望美山时,才发现砥平里还在西南方向。而此时砥平里西边和北边均无枪炮声,四十军一一九师和四十二军一二六师上半夜攻击受挫已暂停进攻。14日整整一天,砥平里之敌为夺回马山制高点,集中重炮和坦克炮向马山不停歇轰击,并几次派部队向马山攻击。我一一五师始终坚持守卫马山,以利夜间向砥平里发起攻击。据说三四三团二营王少白营长给团长王扶之打电话时流了泪,哭着说,他的营死伤三分之二,基本打光了,要求撤离马山。但是,没有上级的命令,只能死守。马山丢了,砥平里还怎么打?部队白天死守马山,夜里再组织向砥平里进攻,疲劳力弱可想而知。就这样,一一九师还是发扬勇猛善战的战斗作风,组织部队协同一二六师于十四日夜再次向砥平里之敌进攻。敌人以坦克布置外围防守,火力集中而猛烈。我师反复冲锋,死伤无数,终于在凌晨二时左右一度攻进砥平里街内,但已近强弩之末。由于街内地形狭窄,敌火力兵力又很集中,我方攻击兵力却不易展开。而且,除近二二八高地敌人抵抗甚顽强,我一一九师三五九团经屡次攻击均未成功;一一九师虽曾一度攻占凤尾山,却因未很好利用工事,被敌人炮火猛轰后反击得手。这样,二二八高地和凤尾山高地敌人力对我师攻击砥平里街内部队威胁极大,激战至15日早晨,仍未能向砥平里腹部扩展战果,只得撤回马山防守。天一亮,敌人又集中飞机大炮和坦克向马山狂轰滥炸,阵地成为一片火海……
我也就是在二二八高地战斗中,连续开炮,命中敌人阵地,后来没有油,下来加油时,不幸被敌人一发流弹击中大腿,被担架队抬下,后来转后方医院治疗。我也因此被授予朝鲜政府军功奖章。
1954年又随部参加抗美援越战争。在越南的5年多时间里,我驾驶着坦克,和战友们一起参加了几次不大的战斗,没有获得什么“特别”的表现。
晚年欢度
1959年,我复员转业回家。回家后,在云山片上升农业合作社担任会计。1962年调往国有企业衡阳探矿厂,成为该厂一名正式职工。在厂工作期间,被划为右派,做开除党籍,下放汉寿县西湖农场劳动改造,由于早学过拖拉机,我就荣幸地开上了拖拉机。1963年春,我又回到家乡。
1978年落实政策后,我摘掉了右派的帽子,恢复了工作。此时已经55岁,因为各种原因,三段婚姻都有始无终,现在侄孙萧林保就时不时来帮助做些我奈不何的事。
离休回到家乡后,我想为社会做点事,先后义务为村里当了11年的看山护林员。退下来后,又在村里义务当起了民事纠纷调解员,由于公允,合法合理,基本都能使双方口服心服,握手言和。还义务担任村里的邮递员近20年,自己也订阅了《参考消息》、《文萃报》、《知识博览报》,及时把报刊、书信等邮件送到目的地。我也看不得别人受困,只要听说哪家的孩子无钱读书,总会找些钱送到孩子家。退休回家至今,为本村贫困户捐款2000余元,资助20余名贫困孩子完成了小学至初中的学业。村里硬化公路,捐款一万多元。
2012年5月5日,我想到来日不多,漂泊半生,身无长物,只留下一点破烂、两袖清风、三扇瓦屋、四壁精穹,对不起党和政府,参加了内战,没有为人民多做贡献,就请来宗亲萧刚庆及谢德林,立下遗嘱:火葬、不收钱物。
口述人简介:萧然,生于1923年7月,湖南省隆回县七江镇棉花园村人,1941年参加国民党军队,1943年参加滇缅战争。1948年在淮海战役中被俘。随后参加解放战争,1949年入党,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1954年又参加抗美援越战争,1962年被划为右派,1978年平反。(口述/萧然 整理/刘剑)
来源:隆回新闻网|0
作者:口述/萧然 整理/刘 剑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