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陈静散文专辑

来源:隆回新闻网|0 作者:陈静 编辑:redcloud 2018-04-27 15:39:01
 
—分享—

  人去影长留

  我知道,任何一个人,都有消失的时候;任何一次聚会,都是瞬间的事。所以,当我由青年迈进中年门坎的时候,对时间与生命不由得十分在意起来。于是,在生活里,在各种活动中,只要看到有令我尊敬的长者相聚,都会拍照珍存。

  正因这样,2006年3月28日,我被邀参加在省委招待所召开的湖南省诗歌委员会成立大会,当见到文坛大家未央、彭燕郊先生一起走来时,便忙抓机会,请他们坐到会议室外的沙发上合影。两位大家都八十多岁了,慈眉善眼。他们听我一说,欣然就坐。我不知他们是否有单独的合影,只见他俩坐到一起时,还情不自禁互相靠靠。不知为啥,我的心怦然一动。

  与未央先生,我是第二次见面了。他的《把枪给我吧》等著名诗作,一直刻在脑海里。2003年10月,我在毛泽东文学院第二期湖南省中青年作家研讨班学习时,听未央先生讲过课。至今,笔记本上还记有他讲课的内容。而和彭燕郊先生,却是第一次相见。他与未央先生一样,是作为湖南省诗歌委员会特邀顾问来的。会上,他在时任长沙市市长的诗歌委员会主任谭仲池先生讲话之后,慷慨激昂发了言。听起来,根本不像一个八十六岁的高龄老人在讲话。他精神之好,生命力之强,让人感到将会年复一年永远地活下去。

  不料,去年3月31日,刻画了八十八道生命年轮的诗人、学者彭燕郊先生,在长沙驾鹤仙去。我得知消息,默然拿出他与未央先生的合影,久久注视,感受他老人家的精神与魅力。

  “我愿意为诗歌,为艺术牺牲一切。”他这句在一次诗歌获奖的颁奖典礼上的感言,反复响在耳边。是的,他确实牺牲了一切,包括生命。这位18岁参加新四军,打过仗,解放后编辑过《光明日报》副刊,来湖南后参与筹组了湖南省文联,筹办了《湖南文艺》并任编委的先生,先后在湖南大学、湘潭大学当过副教授、教授,尽管因诗歌于1947年与1955年两次坐牢,但一辈子也没停止过写诗,直到64岁,他还实施“衰年变法”,创作出一系列中国新诗史上前所未有的诗歌;七十岁时,他发表了2万余言的长篇散文诗《混沌初开》;八十岁时,他发表400多行的长诗《生生:五位一体》……他不倦地探索,对艺术总是充满激情。他拥有敏锐的艺术感受力、广阔的艺术想像力和旺盛的创造力。无疑,他是中国极为罕见的真正的诗人!

  然而,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急功近利,只有速度没有深度的年代,这也许让有些人莫名其妙,甚至嗤之以鼻。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任何人有个人追求的自由,或高尚、伟大,或低贱、渺小……

  我,作为一个平凡的业余作家,面对人去影留的彭燕郊先生,却深感惭愧,惭愧自己的懒惰、松懈与浅薄。面对诗人,我不由得暗下决心:要持之以恒,要淡泊明志。还有什么比能写出高质量的作品诱惑更大呢?尽管现在文学边缘化了,尽管一些成年人渐渐忘记了阅读,忙于应酬,忙于上网,忙于打牌,忙于捞钱……但天下之大,无奇不有。当今,还是有不少人没有忘记亲近书本,还是有不少人沉浸于书香之中。这取决于个人的习惯、教养、素质、爱好……我爱读书,我爱写作,所选的是儿童文学的创作,这恰好适合真正有阅读习惯,有阅读兴趣,又有阅读需求的最大群体在校学生的要求。

  同时,我沉在生活的底层,耐住寂寞,耐住清贫,正确认识生活,深刻感悟生活,最大的目标,就是要写一本真正反映山区教育现状的小说,这是会牵动无数人神经的书,只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水平,在艺术上、精神上、情感上写得让人震动、感动,我相信是能拥有广大读者的,我相信会成功的。俗话说:“只要耕耘,便有收获。”是的,彭燕郊先生一生努力,到六十多岁、七十多岁、八十多岁都有惊人的收获,构筑起了二十世纪汉语的精神史诗。这就是榜样和力量!

  湘水滔滔,麓山巍巍,但大师已去。然而,彭燕郊先生的音容与他生命中特有的璀璨,永远也走不出我们的心。

 


 白马山之行

  记得几年前,《湖南日报》“湘江”副刊上,发了一首潘振文写的《游白马山》:久有凌云志,今上白马峰。神废仙水尽,极目楚天穷。风吹透心凉,浪涌环球隆。但闻虎啸声,意气贯长虹。

  我当时看了,倍感亲切,便一直忘不了这首写家乡名山的诗。而睡梦之中,也常出现自己站在巍巍白马山顶的情景。

  真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我应楹联家同乡好友邹宗德先生的邀请,终于实现了梦想。那是初秋的一天,太阳仍旧火热热的。漫山遍岭的杉树、柴草,苍翠欲滴,大山身上散发出的凉气、青气,加上鸟语虫鸣,却让我们进入了另一境界。我们是在麻塘山弃车步行的。因从这上山,坡缓路平,转二三个大弯,上一二道长坡,就到了。一路上,大家不缓不急。才到白马山腰的野猪窠,大家就大呼小叫,被眼前那风景迷住了。只见对面山涧,白白的瀑布,一道,两道,从山上直冲而下,银龙一般飞舞。可惜太远,尽管大山里安安静静,也听不见响声。耳边只回荡着大伙“啊啊”的喊叫声。这声音传过来,传过去,十分宏亮。但宏亮也没惊动那只巨大的“燕子”。那“燕子”张开一对大翅膀,昂首挺胸,紧贴大山,正奋力要飞起来。好不活灵活现的“燕子山”呀,它日夜伏在白马山身上,做甜美的飞行梦。它要飞上白马山顶,飞到广阔的世界去呢。当然,这宏亮的声音也没有惊动路边沟底一群猴子。它们在猴爸爸、猴妈妈的带领下,正甜甜的睡觉。不过,有只猴儿却在警惕地站岗放哨。这就是野猪窠有名的猴子石群。

  我们告别瀑布、燕子山、猴子石,像蚂蚁,在大山带子一样的山道上行走。累了,歇一歇。流汗了,擦一擦。四处少见人烟,满眼是山,是树,是大自然的生命力。终于,人如同从井底慢慢升上去,山风渐来,愈来愈凉爽。阳光照样明灿灿的,可那股火热劲儿消失了。好不容易,我们爬上了白马山顶。

  没见到虎,没见到狼,也没见到野猪,也许藏在什么地方。光秃秃的山顶,风化的山头,只有长风浩荡之声。倒有牛,一条一条的在远近四周安然吃草,还有的在山头远眺,想成仙似的。这是山下人家送上来牧放的。当然,山头的仙女不在了,她们所住的洞也不在了。但绩麻石还在,三位仙姑的种种传说还在,为纪念陈氏三姐妹所修的寺院还在……

  我默默怀想,站在家乡隆回这座海拔1780米的大山顶上,怀想来此攀登过的古人和今人,却不见踪迹,真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唯见群山茫茫,远天远地,在白马山的四周,如累累馒头,似道道巨浪。不,是无数的龙在翻腾,是无数的虎在跳跃,也是无数的巨人在拼搏,正你追我赶,从眼前跑向天边,又从天边奔来眼底。不管左看还是右看,不管前看还是后看,怎么也看不到山的边。天底下怎么这么多山啊!人好像活活的困在了山海之中。路在哪儿?怎么才能走出去,望着这无边的山,无声的山,真会使人绝望。然而就是怪,山山有路,路路有山,只要人去闯。我们不是一步一步走了上来,还可以一步一步走出去么?在这儿,只是暂时的停留。这停留,没有旅游途中观看景点的时间限制,任我们自愿。于是,心中便有悠闲,有感触,有激动,有陶醉……人很渺小,自然很伟大。人的心也很渺小,但在自然中可以变得无穷的大。不知不觉间,我把白马山装进了心里,我把茫茫无边的群山装进了心里……


作者介绍:陈静,男,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湖南省作协会员,湖南省作协诗歌委员会委员,湖南省儿童文学学会理事,湖南省诗歌学会少儿诗歌分会副会长,邵阳市作协理事,隆回县作协副主席。出版小说集《挑磨石的孩子》,儿童诗集《太阳果》等。作品多次入选全国多种儿童文学年度选本和《中国百年儿童文学名家代表作精选》、《中国儿童文学大系》等,被澳大利亚翻译及在SBS电台儿童节目播出。获2009年、2012年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等奖。

来源:隆回新闻网|0

作者:陈静

编辑:redcloud

阅读下一篇

返回隆回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