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日报讯(记者 兰绍华 通讯员 陈云鹤 张伟赞 张剑波)盛夏的隆回县虎形山瑶族乡草原村,漫山遍野的金银花向路人点头致意,一片片的生态林列队欢迎八方来客。今年来,市农委扶贫队来到这里后,为草原村规划了生态种养、生态旅游、生态保护、生态文明等生态扶贫之路,谱写了一曲时代变迁之歌。
生态种养结对子
草原村森林覆盖率高,林地资源丰富。扶贫队在生态种养上下功夫,引导60户村民在岩边、坳上种植黄桃100亩。同时,他们引导农户与邵阳市耀盛中药材有限公司签订菊花种植协议,在坳上、枫树坪、石桥边种植淮菊120亩,形成集观光、药用为一体的菊花生态产业园。
草原村村民勤劳朴实,每户喂养土猪2头以上,但由于是零星散养,销售困难,难以达到同质同价。经过实地考察和试验销售,扶贫队为村里引进隆回县娇龙商贸有限公司和隆回县海珍家庭农场,签订黔邵花猪养殖协议。娇龙公司和海珍家庭农场向养殖农户免费提供价值25万元的仔猪500头,仔猪喂养8个月后,由娇龙公司以每头2000元的价格保底收购。
今年42岁的二组村民杨楚葵养猪10头,种植高山延季蔬菜10亩,年收入从原来的2000元增加到现在的3万多元。
生态旅游探路子
草原村有5000多亩的林地资源,2000多亩的山地资源,平均海拔1400米,常年平均气温11摄氏度,是绝佳的避暑胜地,素有“春看山花夏避暑,秋看峰林冬看雪”一说。
扶贫队带领村民先后开发100亩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园,休闲垂钓中心、户外拓展基地、游客步行道、高山露营探险基地等,将草原村建设成集农产品开发、文化采风、食宿服务、垂钓休闲、健身康养为一体的休闲观光中心。
草原村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呜哇山歌的发源地和传承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沉淀和熏陶下,草原村充满着文化与乡土完美融合的气息,吸引着湖南大学、中央美术学院等高校的一大批艺术家前来开展学术研究和创作。
生态保护有实效
草原村是金银花、中药材等传统产业基地。这些年来,该村积极与隆回县特色产业办对接,在全村对金银花进行品种改良。目前,该村种植杂交金银花500亩。该村引导150户村民对金银花进行提质改造,重点在金竹坪建设100亩高标准示范基地。湖南天域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免费提供脱毒容器苗,降低土壤酸化环境,提升耕地肥力,将基地土壤掺入生石灰进行深翻耕,再以有机农家肥替代化肥,推广绿色防控技术,使用生物低毒、无残留农药,耕地表面覆盖保温、保湿、除草、杀虫为一体的园艺地布,生产无公害、绿色金银花产品。该村引进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和湖南神骏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金银花混种木耳、香菇等项目,由神骏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先期提供菌棒,交由金银花种植户种植,签订保底收购合同,整体形成以盆栽、观赏、体验为一体的金银花、木耳混种生态循环高标准产业基地。
生态文明树新风
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起,草原村就流传着一句口号:“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大寨红旗飘草原。”该村是隆回县上世纪七十年代学习大寨精神的典型代表。
为了山更青,水更绿,该村群众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做到家禽家畜一律圈养,破旧猪、牛栏一律拆除重建。房屋内外一律确保整洁干净,破旧腐烂的菜园篱笆一律拆除,公路沿线一律不得乱占。同时,他们关闭村里的两个石材厂,改建成酒店和热气球基地。
山青青,水潺潺,一个享受生态扶贫新政策的新草原村正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
来源:隆回新闻网|0
作者:邵阳日报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