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黄钶:情系老屋村(散文)

来源:《望云峰》杂志2019年第1期 |0 作者:黄钶 编辑:redcloud 2019-08-13 10:54:54
 
—分享—

  2016年初春,我随市扶贫工作队来到山界乡老屋村,助力文化扶贫工作。看到建县六十九年来,老屋村翻天覆地的变化,心中难以宁静,遂成此文。


 

  1、虎窝成福祉

  老屋村内,混凝土公路四通八达,美丽的砖混结构高楼耸立在潺潺小溪边和翠绿的山林下。村内红糖厂的机器,在有节奏地鸣响着。椿树岭上,湖南省著名的马氏牧业集团的数百头肉用牛,“哞哞”叫唤,近两年新修的清真寺和古老的清真寺相并列……啊,这里是人间仙境,任何人到了这里,都会醉心其间,流连忘返。

  可是很难想象,过去这里据说是虎狼出没的荒野山林!首先来这里披荆斩棘,叩石垦壤,建立家园的是马成公的三子马智、四子马芳和母亲苏氏婆婆。他们当时来到桃花坪暂时居住了下来。一日风和日丽,马智马芳陪同老母来到二十里外的山界地面。这里山高林密,流水潺潺,鸟语花香,景色十分优美。老人家在这里置身山水,流连忘返。渐渐走入深山之中。

  树林中间出现一盘平地,平地中芒草茂密。忽然一声虎啸,一只斑斓黄皮华南虎,从草丛中猛然窜出,后面还跟着两只小虎崽子,摇头摆尾,憨态可爱。

  苏氏婆婆何等人物,她走遍大江南北,见多识广。遇到了华南虎,老人家临危不惧,真个是泰山崩于身前不变色,虎爪近项颈不皱眉。她气定神闲,没事儿一样。老人家身后的两个儿子马智和马芳,身材高大,孔武有力。而且自幼文武双修。看见猛虎出现在老母亲面前,快速地弯弓搭箭,就要向老虎射去。

  苏氏婆婆急忙摇手制止儿子的行动,说道:“不要射箭,切莫伤害母虎。它后面还有两个要哺喂的幼崽呀。母虎不会伤害我的。虎咬三世冤。我们和它无仇无冤,不要做它们母子的对头人。”

  但是兄弟两个还是没有放下弓箭,只是稳稳站立在妈妈身后,一动也不动。猛虎身为山大王,自有它们的规矩。苏氏婆婆说的一点也不差。猛虎也威武地站立在草丛边,两只铜铃大的虎眼,警惕地注视着苏氏婆婆他们三人。就这样人虎对视,僵持了两三分钟。

  猛虎觉得这些人没有恶意,就摇摇铁尾,带着两个虎崽,慢条斯理地去了。苏氏婆婆对儿子们说:“夜里梦见猛虎扑身,必主大贵。遇到老虎不伤害人,就是预示着我们的后代子孙一定会大富大贵。这个老虎居住的窝点,就是福地。我们到这里来修建一栋房屋,居住下来,一定会大吉大利,子孙昌盛。现在我们不妨到草丛中去看看。”

  苏氏婆婆三人拨开芒草,走到草丛正中间,里面一个约一点五米直径的圆盘中垫着干枯的厚厚的茅草,周边繁茂的芒草,把圆盘遮盖得严严实实。真个是风雨不透。苏氏婆婆要儿子用利剑砍倒一棵小杉树,削成一个木桩,打入虎窝的正中心。两个儿子不理解妈妈的用意。苏氏婆婆说:“这个木桩夯入的地方,就是我们要修建房屋的中心点。用杉树削木桩而不用其它的树木,寓意着千子万孙。你看杉树生息繁衍的方法比其它树木不同。它和松树一样,能够结果飞子,四处繁衍。它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你砍了这棵,过不了多久,又从根部发育出更多的小树苗来。这这就意味着我们无论遭受什么艰难困苦,也能够繁荣昌盛。”

  儿子们不无担心的问:“那母老虎要带着它的崽子回来,怎么办?”“这个倒不用担心。我今天就站在这木桩旁边,诵读古兰经,祈求真主保佑我们,要母虎不再回来,另外选择山林安歇。”

  马智和马芳天天来此处查看,那头母虎和虎崽子果然没有再回来。他们佩服妈妈的准确判断,也感谢真主的无边恩典。这里有的是树木,兄弟俩齐心协力,很快就搭建好木房屋,一家子从此安居下来。自从到虎窝居住后,一家人无灾无病。六百多年来,子孙繁衍迅速。据2015年统计,山界回族乡共有回族同胞8730人,都是苏氏婆婆的子子孙孙。山界乡的五个回民村的人口,占全乡人口的百分之九十多。而老屋村迄今都是纯回族同胞。

 

  2、人才济济皆大器

  一到老屋村,我就去瞻仰村中的清真古寺。古寺已经破烂不堪,但是正门还是完好无损。正门框是两条巨大的整体长方形花岗岩石头。上面刻着一副对联,字迹清晰,雄浑有力:“激浊扬清偕之大道;去伪存真代有传人。”

  我细细琢磨,觉得这副对联非同凡响。把上下联的第四个字连起来就是清真二字,和大门上面的清真古寺相呼应。嵌字联本来就不容易写好。但是这对联无论是词性和平仄都对应得非常严谨。

  最主要的是短短的十四个字,饱含着十分丰富的内涵。浊应当是指一切歪门左道的邪教,对于邪教,当然要毫不留情地与之划清界限,再把它铲除。我们要发扬光大的是正经的伊斯兰教。

  下联的伪和上联的浊,是同一个意思。存字含义颇深,不能够简单地看作是保存和生存,我个人认为有着发扬光大的意思,让伊斯兰教在世界上永放光芒。而且能够代代都有能人贤士,让伊斯兰教有所创新,有所进步。

  对联写得好呀,是谁撰写的呀?细看下联,有一行小字,也是阴文雕刻,上书“马邻翼

  撰”。马邻翼何许人也?马邻翼,字振五,号盛唐,山界老屋村人,为迁居始祖马成公的后裔。他生于1864年(清同治三年)7月,卒于1938年9月,享年74岁。是我国早期著名的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全国闻名的大学者,担任过教育部长。他废科举,兴新学,在全国搞得轰轰烈烈。清光绪三十二年,在宝庆府创办了偕进小学,招收回族学生为主。学校开设国语、笔算、珠算、社会、自然、体育、图画、手工、音乐等课程。那时,大多地方还只有私塾,学的只有四书五经及书法而已。

  1932年,马邻翼在办小学的基础上,又创办了偕进中学。开设的课程有公民、国文、英语、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等等。在当时的学校里算是最先进的了。学校的教育质量,在湖南省是非常有名气的。长沙、湖北、广西、江西、浙江等地区,有不少的学生前来报考。

  老屋村出了马邻翼这样的大学者,极大地带动了本村人的求学积极性。隆回建县后,老屋村更是人才济济。目前据不完全统计,有正副处级干部六人,科级干部九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有一百多人。



 

  3、政治建制

  老屋村位于山界回族乡西北部,距乡政府0.5公里,距县城5公里。全村原来由4个院落组成,这几年来修建了许多新的砖混结构的楼房,已经有三个院落连成一片了。

  隆回没有建县前,回族群众的文化、政治、宗教等活动主要以清真寺为中心。1950年3月,山界农会在清真古寺成立,同年9月山界乡临时人民政府在清真古寺成立。土地改革时,椿树岭从南寺划归到老屋。1953山界乡人民政府移至老屋村。1982年,老屋村通了高压电,有了电力照明;2002年新修了配电房,并进行了农网改造,2013年再次将变压器增容。从此改变了建县以前的用松油竹片照明的状况。

  老屋村是山界回族乡文化、卫生医疗中心,山界九年制义务学校和乡卫生院座落在本村,有村级活动室、图书馆各1个,大小山塘9口,水库1座(战备水库),清真寺1座(清真古寺),电排6处,水圳3公里,机耕道3公里。大蒜、辣子、生姜(统称“三辣”),龙牙百合,甘蔗是老屋村的传统特色产品,目前龙牙百合深加工、甘蔗的种植及土法红糖加工已成为全村群众的主要收入来源。土法炼制的红糖,不仅营养丰富,而且风味特别,深受人们喜爱。

  



4、民俗风情

   老屋村的回族同胞信奉伊斯兰教,清真寺是其主要宗教活动场所。按照回族的传统风俗,每逢星期五下午,乡内阿訇和老师傅都要前往各所清真寺进行礼拜。在回民节日里,广大回民和阿訇一起前往清真古寺举行传统的节日活动,讲经礼拜。现在老屋村的回族同胞服装大体与汉族相近,但在头饰上仍保留着古老的传统,平时,青年男子很少戴帽子,只有在做礼拜时才戴真帽。男子戴白色无沿小帽,表示清洁不染。而妇女一般很少戴“盖头”,众多的妇女和汉族妇女一样,留着短发,一般情况下不戴帽子。当然也有戴盖头的,她们的盖头遮住两耳、脖子和头发,只将面孔露出。青年妇女一般戴绿色的,盖头较短,只到肩上;老年妇女一般戴白色的,盖头较长,直披到腰际。

  根据《古兰经》规定,老屋村回族人只吃牛、羊、驼等反刍类偶蹄动物,不吃马、驴、骡、狗肉,不吃动物的血和自死动物,尤其禁食猪肉。在吃食方面,村民们都严格遵守《古兰经》的规定。

  老屋村的回族同胞们特别注意不喝酒,他们认为喝酒乱性。他们认为如果饥饿极了,为了活命,可以吃点猪肉。但是就是渴死也不要喝酒。现在还有许多人坚持这一条。但是也有少许回族同胞受汉族的影响,在办喜事时,如收亲嫁女时,也摆上自己酿制的甘蔗酒等。就是在这样的喜庆气氛中,有许多回族同胞在举起酒杯时,还是念念有词,衷心请求真主饶恕,不得已要喝一点酒。

  老屋村民众大部分喜欢喝茶:有红糖砖茶、白糖清茶、冰糖锅茶等;但不论何种茶,以前都讲究盛在盖碗里喝,因而被统称为“盖碗茶”。现在大多数人都不用盖碗,不少人家已经购买了新式茶具,熟悉了现代化的时髦茶道。

  回族的三大节日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都是宗教节日。伊斯兰教历九月,老屋村所有成年的、身心健康的穆斯林男女都要履行一个月的斋戒,斋月结束时举行开斋节,届时人们沐浴净身,施散钱财,听阿訇讲经,互相道安,为亡人祈祷等。伊斯兰教历的十二月十日,是古尔邦节。古尔邦节也称“宰牲节”,是穆斯林赴麦加朝觐的最后一天。这一天要沐浴净身,室内焚香,斋戒半日。圣纪节是纪念先知穆罕默德诞生的日子,这天是伊斯兰教历三月十二日,也是纪念穆罕默德逝世的日子。纪念活动一般在清真寺举行,在活动中要诵经演说,讲述圣绩。

  老屋村人认为,婚姻是穆斯林人生中最重要的一项“圣行”,也是最严肃的一项义务。伊斯兰教鼓励穆斯林成婚,建立家庭,反对独身主义。老屋村人的婚姻必须有四个条件:一是双方父母应允,二是夫妻双方欣然同意,三是证婚人作证,四是约定聘礼。这些条件,和汉族很是一样。

  在老屋村,婚姻习俗大都是按照教规来办的。如娶妻,要经过请媒人提亲,送礼,写婚书,择吉日成婚等程序。在这里,青年男女结婚不看黄道吉日,一般都是以伊斯兰教的主麻日或主麻日的前日为佳期。当新娘子入了洞房,送亲客人进屋后,主人一方面安排接待客人,一方面请阿訇给新郎新娘念“尼卡哈”:在堂屋正中设一张方桌,上方坐阿訇,左右坐证婚人和父母亲,地下铺上毯子,新郎、新娘跪或站在上面,聆听阿訇的教诲。然后阿訇面对证婚人问新郎:“你愿娶她为妻吗?”新郎如愿意则应马上表态。再问新娘:“你愿意嫁给他吗?”新娘如表示愿意,阿訇就宣布,从今天起,你们二位正式结为夫妻,并告新郎、新娘互敬互爱,白头到老。证婚仪式结束后,新郎、新娘准备入洞房时,阿訇或家长将早已准备好的果子、糖、枣子、核桃、花生向新郎、新娘身上撒去,意为感谢真主赐给的良缘,祝新郎、新娘长生到老,早生贵子。婚礼后三天或七天,新郎要准备礼品陪同新娘回门,也叫回娘家,看望岳父母及亲属。岳父母家也要事先做好准备,款待女婿女儿。

  现在政府部门非常注重对回族青年的法纪教育,回族群众都遵纪守法,青年们结婚时都要到政府有关部门去办理手续了。生下孩子后,为新生儿起一个好名字是父母的义务。一般请阿訇起“经名”,以象征孩子出生在信仰伊斯兰教的家庭。在老屋村人们的生活

  习俗中,也有为婴儿吹“邦克”的习惯,以祈求真主的襄助与赐福,吹“邦克”往往是在为小儿办满月、念“知感”时,由阿訇在念完经文之后,顺便为孩子念“邦克”,在孩子的两耳用气吹,然后做“杜阿”。老屋村也有小孩满月做“知感”的习俗,也请阿訇念“喜经”。做“知感”内含庆贺心情,以及对真主赐予的感恩,所以请阿訇通过念经表示感谢。

  老屋村民众对葬礼的要点有三:速葬、简葬和土葬。速葬的内涵是,能够当天入土最好。如果是夜晚死亡的,第二天就要入土。假如儿女都在外面打工,实在来不及回家的,也必须在第三天入土为安。根据教规,对死者的安葬有四件大事:用水净身,给亡人净身最好是亲近的人,一般男性洗男子,女性洗女子,洗净后将事先备好的少许棉花、念了《亚辛章》的七粒麦子或大米,用棉花裹好将它们置于亡人头部的七窍处;裹上白布,洗净身体之后,用白布裹亡人,男性用布三块,女性用布五片,严密裹紧;举行站礼:可以在清真寺中举行,也可以在其它地方举行,站礼时,把亡人安放在经匣内,置于前面,众人面向克尔白,领导仪式的人向真主祈祷。参加站礼仪式的人,类同于礼拜,但只站立而无鞠躬和跪叩。站礼仪式之后,应当立即运往墓地安葬。跟随送葬的人,以沉默为高尚,切忌嚎啕大哭。老屋村回族同胞的土葬方式较为简单,即在墓地挖掘宽约一米、长约二米、深三米的金井。在土质太松的地域,可以用砖、木做挡板,但坑的底部

  严禁放木板、石板等非土质以及烧制的陶类制品。老屋村人们在金井的底部有时放一层细细的河沙。把亡人抬到墓穴附近,轻轻把死者的身体托起,放入墓穴中,头向北、脚向南、面朝克尔白方向倾斜。上面盖以木板或石板,然后推土覆盖,留一墓冢土丘。墓冢为南北朝向,成鱼脊状。葬礼要从简,死后不请客,不放鞭炮,不烧纸钱。而且不搞封建迷信的那一套,不做道场,不请地仙看地等等。这比我们汉族人开明得多。在亲人离别后的定期阶段,可以举行悼念仪式,例如从坟地回来的当天夜晚、第一个“七日”、“四十日”和第一个年头,可以为亡者诵读《古兰经》寄托人们的哀思,祈求真主饶恕和援助,恩赐坟墓中的亡人和活着的亲友都安宁。

  


 

尾 声

  我在老屋村生活了三个多月,时间虽短,但回族同胞们的友善、热情、勤劳、俭朴,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优良的民俗风情,让我永远难以忘怀。我真想永远生活在老屋村,把我的毕生情感都寄托在那虎窝福祉的天堂。

来源:《望云峰》杂志2019年第1期 |0

作者:黄钶

编辑:redcloud

阅读下一篇

返回隆回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