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李晃:平静而淡定地活着

来源:《黄金时代》杂志|0 作者:杨恺 编辑:redcloud 2019-12-02 11:47:05
 
—分享—

  “李晃,你的诗很古典,跟洛夫、余光中的诗歌一样,向传统看齐!”这是中国作协副主席、著名作家陈建功在深圳举行的“中国改革开放30年文学论坛”上读到李晃诗集《饮马江南》后,当面对他说的一句话。

  著名文化学者林贤治则称:“李晃的诗是古典的、轻的,优雅的,与江南颇相称。像我这样粗糙的人,有机会读读这样的诗是好的,犹如在尘土飞扬的马路上闻到了一股茉莉花的清香。”

  而让李晃最开心的还是一批年轻诗人在读了他那本最新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诗坛泰斗余光中先生题写书名的《李晃诗选》里的,虽然写在不同时期却颇具侠气的诗歌后赠给他的雅号——“诗侠”。

  李晃出生于湖南省隆回县高坪镇一个家道中落的书香门第。6岁那年,母亲去世,过早失去母爱的李晃从小就承受着与他年龄不相称的重担:去十多里外的隆回、新邵、新化三县搭界的山上砍柴、扛毛竹回家编竹席到集上去贩卖;跟着父亲下地插秧、割麦……进入初中,李晃开始喜欢上文学。因为家境贫寒,在父亲的叹息声中,李晃无奈地和村里人一起踏上了南下广东的打工之路,开始了他一身侠气闯荡天下的故事。

  多年的漂泊生涯,李晃做过许多工作,打石工、建筑工、搬运工、酒楼卖虾仔、洗碗工、星级酒店行李生、物管保安、管理员、管理处主任、项目经理、区域经理、总经理助理、校刊主编,这些坎坷而又丰富的人生经历对李晃来说是刻骨铭心的。他把生活的艰难看成是人生宝贵财富的一部分。每天晚上,工友们都进入了鼾声如雷的睡梦之中,李晃却还在为自己的诗歌而忙碌着,把辛劳写进诗里,把痛楚写进诗里,把汗水浸湿眼睛的酸涩写进诗里,诗歌成了李晃生活中对梦想唯一的倾诉。

  李晃用微薄的工资买书、稿纸和邮票,尽一切可能的机会去寻书读书。他几乎每到一座城市,都会做两件事,第一件是问清楚新华书店在哪,一有时间,他几乎都会泡在书店里,不把自己饿到发晕、店门要关的情况下是不会往回走的。一件是用脚步丈量一座城市的文化底蕴。他宁可省下一块钱的公交,也要把双腿走酸,一定要一步一步走下去,将整个城市哪怕是进行局部的打量。李晃告诉记者,他现在阅读的书目中主要有美学、哲学、史学等方面的书籍。

  后来,李晃出差的机会多了起来,比如到黄河边的济南,往自己魂牵梦萦的江南,到南京、苏州、扬州……走到哪里,李晃的诗歌也就写到了哪里。再苦再累,他也侠气冲天,因为他坚信“最美丽的风景尚在天涯/我以梦为马,独步天下”(《以梦为马》)面对留守儿童、老人遍布的乡村故土,他一再被激起,他哀叹道:“这是我迷人的故园之独特景色。/这也是我尚在泥泞中前进的中国!”(《浪子的悲歌》)掷地有声,令人过目难忘。他好象自己笔下的《布谷》,“穿过四月的水雾——/从乡村的这一头呼叫到一头。”李晃如此具有浓郁的家国情怀与乡愁情结的诗歌,无论是在70后诗歌还是打工诗歌中均独树一帜,引人注目。

  经过勤奋写作,1990年7月,李晃的第一首诗《腊月》在团中央主办的《农村青年》杂志发表。从此,他用心灵深处的吶喊铸成的诗作,开始频频出现在《诗刊》《诗歌月刊》《诗潮》等大报大刊上。2007年9月,他一首《井冈翠竹》在《诗刊》上发表后,旋即被中央电视台著名文艺栏目“电视诗歌散文”选播,入选《2001中国年度最佳诗歌》、《新世纪5年诗选》、《中国打工诗歌精选》、《深圳30年新诗选》等20余个权威选本,在打工诗歌界引起一片哄动。2010年8月25日,诗坛泰斗余光中携手李晃朗诵于深圳音乐厅,并为他的诗歌精选集《李晃诗选》题写书名,成为诗坛一大佳话。

  1994年12月,他受邀出席首届国家诗人笔会,与洛夫、舒婷等著名诗人有了零距离的接触。翌年3月,不满23岁的他加入深圳市作家协会,因他那些文笔犀利的诗歌评论,赢得了一个美丽称号——“小李飞刀”。2001年12月,他加入湖南省作家协会。第二年9月,又加入广东省文艺批评家协会。2010年10月,李晃与徐敬亚、王小妮等被深圳市委宣传部、市文联评选为“深圳30年30名诗人”。2012年1月4日《中国文化报》以《文学湘军30年回眸》为题的长篇报道中,将他列入“湖南70后诗人”12人之一。在诗歌界,他赢得了“诗侠”,“深圳诗歌界四大天王之一”的美誉。

  如今,李晃在深圳一所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担任校刊主编和文学社指导老师,这是他理想的诗意生活。他告诉记者,单位领导支持他的写作,尽可能给他提供良好的创作环境。

  李晃喜欢阅读经典,也希望自己可以创造传世的经典诗歌。他的作品真情、悲悯、大气,既有古典情怀,又有现代意识,还有“疼痛”之感,这些元素是当下很多青年诗人所缺少的。无论抒情、乡愁、叫春、招魂、怀古、禅趣……等等题材在他笔下均有展露,呈现出一片迷人的色彩来。

  他最喜欢的现当代诗人是余光中与洛夫。余光中的诗是由《乡愁》开始的,“随着年岁的增进,我一步一步地了解、理会了他诗的精髓。”他说,没想到,余先生竟然也是臧克家先生的诗歌“弟子”,和他一样,最初受臧老先生的影响。“(来源:《黄金时代》杂志)

来源:《黄金时代》杂志|0

作者:杨恺

编辑:redcloud

阅读下一篇

返回隆回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