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洪勇每天忙于农活,累并快乐着。
杨贵新 摄
▲阳洪勇平时坚持练习书法。
刘杰 摄
▼阳洪勇熟练锯木,如同正常人。
刘杰 摄
7月29日晚,天上依稀几颗星,月不够亮。隆回县六都寨镇朝阳新村,勤劳的阳洪勇以蛙声蝉鸣为伴,连夜抽水灌溉晚稻。
35亩晚稻禾苗生长旺盛,15亩中稻马上就要收割。今年上半年,他养猪鸡鸭、种植南瓜等,已有2万多元纯收入落袋。
这位种养殖大户可不是一般人。别人靠勤劳的双手脱贫致富,他靠的是上臂、牙齿、腿脚等部位,发展这一批产业。因为,他没有双手,是二级残疾人。
生活的强者
阳洪勇少年时莽莽撞撞炸鱼,痛失双手。现年58岁的他,回首46年的艰难岁月时,他一边闲聊着,一边用一根绳子绑住右上臂,插好毛笔,写下一行字:“做生活的强者,做学习的楷模。”
阳洪勇记得,因失去双手而辍学在家放牛时,他消沉了很长一段时间。直到有一天,他的姑父鼓励他:“残疾不要紧,天无绝人之路,要做生活的强者,读书或许能改变命运。”两年后,他重新走入学校。那些年,他用残臂翻书读课文,用绳子绑住毛笔练字,用脚洗衣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学习生活实现自理,成绩提高,并于1983年上了大学录取分数线。但是,因为残疾,他与大学无缘。
内心坚强的阳洪勇,并没有因此颓废。在家乡务农,他努力训练用上臂、嘴、牙齿、腿脚使用各种农具,学习农业知识。千辛万苦之后,他成为农业生产的“好把式”。
收获爱情、成家立业后,他觉得,必须出去闯才能养家糊口。于是,双手残缺的他来到珠海,开过两年饭店,包过食堂,到缅甸给别人务过工,到河南做过买卖,还去过湖北开过沙场,到东北干过七八年的小金矿。他走南闯北,赚了不少钱,一跃成为村里的富裕户。
不料,1999年,阳洪勇淘金失败,不仅把准备盖房子的50多万元全亏掉,还欠债20多万元。雪上加霜的是,2012年,妻子陈小聪罹患中风,后来不幸偏瘫,成了二级残疾人。儿子长大了,教育等各方面的开支增加。这一切,如千斤重担压在双手残缺的阳洪勇身上。
创业的智者
2014年,村“两委”干部看到阳洪勇家的情况后,征求群众意见后,将他家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当年对口帮扶朝阳新村的隆回县农机局局长刘祖中,与阳洪勇结成帮扶对子。看到他家的房子年久失修,刘祖中马上将他家列入D级危房改造户。房子的问题解决后,如何帮他发展产业实现脱贫成了重中之重。
农机局驻村干部陈善常深入了解阳洪勇身残志坚、勇于创业的故事后,非常佩服他。于是,陈善常引导他先试试投入小、技术含量不是很高的养殖业。慢慢地,阳洪勇尝到了养土鸡土鸭土猪挣钱的甜头。
“我是残疾人,但我有一身蛮力气,更有不怕难不怕苦的精气神。”阳洪勇决定:要干就干把大的!他提出要流转村民抛荒的田地时,人们投来怀疑的目光。没想到,他不仅利用小额信贷等解决了资金问题,还在农机局的支持下,买来耕田机。稻田里,他用绳子捆住双上臂,托住机器的把手,尝试操作不到两个小时,竟然如正常人一样熟练操作。
人们“信服”了,纷纷将稻田流转给阳洪勇。到2017年,他耕种稻田15亩,种植生态优质稻等。当年,他收获稻谷五千多公斤,油菜籽500多公斤,土豆1500多公斤,红薯2500多公斤,鸡鸭出栏300多只,还存栏400多只。当年,他不仅实现脱贫,还直接奔上小康路。
一直以来,产业奖补、保底价收购、残疾补贴、低保等一大批扶贫政策,成为阳洪勇发展产业源源不断的动力。2019年,他家的纯收入达到7万多元。房子改建后,他将在东莞务工的儿子召回,让儿子在回乡发展并成家立业。
今年,儿子在隆回高新区企业务工,找到了对象。阳洪勇说:“今年的收入,肯定比去年高。等儿子结婚后,我准备支持他买台小车,改善一下家里的生活条件。”说这话时,他一直乐观的眼神里闪烁着幸福的光。
来源:邵阳日报
作者:兰绍华 罗佳成 汤海浪 占新
编辑:马美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