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张天翼出生于南京,就学于北大,却在湖南邵阳度过了一段最壮丽的人生时光。
“卢沟桥事变”,特别是长沙“文夕大火”以后,邵阳成为湖南省,乃至中国南方进步文化人的大本营。此时在长沙投身抗日救亡运动的张天翼,随中共湖南省委和八路军驻湘办事处等机构,来到了邵阳。
1938年5月,党派湖南文化界抗敌后援会研究部主任吕振羽回其家乡邵阳塘田寺,创办塘田战时讲学院,培养抗日人才。张天翼与吕振羽等进步文化人一道来到偏僻的塘田小镇,参与战时讲学院的筹建工作,担任首任教务长并主授文学理论与创作课程,是讲学院党的三人小组成员之一。在塘院期间,他为曹伯韩所写的塘田战时讲学院院歌谱曲。热爱写作的邵阳进步青年唐甫之,第二学期慕名投考讲学院。当他入学后,担任文学教授的张天翼已被省委调回邵阳城里主编《观察日报》副刊去了。
《 观 察 日 报 》 的 前 身 是 由 北 平 回 湘 青 年1937年10月创办的《火线下》三日刊,出刊两月,改此名并成为中共湖南省委机关报。报社从长沙迁到邵阳后,与邵阳《真报》合并。新《观察日报》四开四版,其中一半是国内外要闻,另一半是副刊和地方新闻。张天翼在主编《观察日报》副刊的同时,积极从事抗战文艺创作,写出《金鸭帝国的故事》,并在该报连载,深受读者喜爱。
办报之余,张天翼还与著名作家、长篇小说《金陵春梦》的作者唐人等组建资江歌咏团,每逢各种集会,团员们深入到群众中,教唱《青年进行曲》《义勇军进行曲》《打回老家去》等抗日救亡歌曲。《黄河大合唱》歌调雄壮,气势磅礴,情绪激昂,很受血性邵阳青年欢迎。当时邵阳街头经常可以听到“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的激昂歌声。
张天翼热心指导邵阳文学青年的文学创作。青年朱容,读中学时就加入了党、团组织,因为读了很多课外书,他的作文写得生动有趣,念出来常常引得哄堂大笑。张天翼在邵阳从事抗战文艺活动期间,朱容是邵阳笃实小学教师,业余写些小说,投到《观察日报》,受到张天翼的关注和赏识。为了获得更多的帮助,朱容开设茶会,请张先生前往讲文学创作,以后又多次登门请教。张天翼给他写了一幅字:“青出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鼓励他要敢于超过老师。青冰把这幅字贴在座右以勉励自己,并大胆地取了“青冰”作笔名。在张天翼的耐心指导和反复修改下,青冰七易其稿,写成中篇小说《女人的故事》,经张先生推荐,在《现代文艺》发表。后来,由于形势的变化,张天翼离开了邵阳,青冰也去了两广,抱病写出以太平天国作背景的长篇小说《从战争到战争》第一部。在青冰病逝40余年后的1985年,湖南人民出版社以《风雨前夕》的书名予以出版。
来源:望云峰2020年第三期
作者:陈扬桂
编辑:卢春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