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魏源对老子思想的诠释

来源:老子本义 作者:邓新年 黄韧 编辑:胡权 2023-06-14 16:59:19
 
—分享—

魏源,字默深,湖南邵阳隆回人。道光二年(1822年)举人,任中书一职,后为知州,于52岁时中进士,任官江苏,晚年归隐。魏源一生所长在经学,涉猎广泛,年少时候,醉心宋学,寻求书中微言大义,尤其对阳明心学感兴趣。后来,他又认为汉学治学精深,所以转向对文字训诂的推崇。魏源生活于晚清,适逢变局,面对清代学人溺于考据之学、思想界万马齐喑的状况,他崇尚经世致用而躬身践行。魏源曾专门解释过通经致用,他认为学者当通观五经,后才能游刃有余,《周官》一门可用于太平之世、《禹贡》一门可用于舆地之学、《洪范》一门可叙历史沿革、《春秋》一门可治乱、《周易》一门可决疑,如此便是通经致用之学。《老子本义》则是其阐述微言大义的代表之作。

《老子》一书五千言,自古注释者纷纭,因为时代背景、人生境遇不同,人们对于《老子》的理解也不一致。魏源认为,《老子》是一个整体的系统,如果仅仅凭借一句“翕张取予”“刍狗万物”就概括其主旨,这样的做法是不可取的。魏源把《老子》看做一部书,这部太古书的“体用”是不可偏废的。韩非子、申不害、鬼谷子等人强调“无为而不为”的南面之术,庄子无欲,列子致柔,或是离体即用,或是离用即体。所谓“体”在魏源看来,就是返回本源,“即所谓宗与君也,于万物为母,于人为婴儿,于天下为百谷王”;所谓用,就是“为雌,为下,为玄”,善处于下位的处世之法。

返回太古以救世

《老子》中的“体用”之学应用于“救世”,就表现为以“淳朴忠信之教”去救“末世用礼之失”。作为周氏的守藏吏,老子博览群书,可是,老子生活在一个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时代,无论是晋文侯以臣弑君的直接行为,还是齐桓公尊王攘夷的粉饰太平,均说明当时社会礼崩乐坏的状况。面对徒有其表的礼仪制度,老子发出“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的感叹。礼仪制度的原义逐渐被舍弃,所以魏源笔下的老子白首著书,试图拯救当时名过其实、徒有其表的社会风气,至于如何拯救,魏源说道:“深疾末世用礼之失。疾之责思古益笃。思之笃则求之益深。怀德抱道。”老子试图通过返回本源的方式,拯救周末礼崩乐坏的状况。在解释第二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时,魏源说道:“老子,救世之书也。故首二章统言宗旨。此遂以太古之治,矫末世之弊。”

魏源认为,民众争竞之心源于“尚贤”“贵难得之货”,在上古之世中,“贤”与“不贤”、“难得”与“易得”同时重用,则民心不乱。民众做不到虚心,是因为“其有可尚可贵可欲之事也”。如果能够不人为标榜,过多干涉,民众可“目无所纷其心”。正如庄子所强调的“为是不用而寓诸庸”,承认是非存在的合理性,认识到对立双方各自的标准,不是否定个体差异,而是尊重个体不同,允许差异的存在,让“聪明”与“愚钝”并存,使整个社会包容并接纳多种个体的不同目的性存在,则民返于朴而不自知,最终达到以古救世的目的。

救世的主要方法就在于功养万物而不为主,不以德为德,不以功为功。除此之外,魏源还认为《老子》当中观徼一法对于救世极为重要。在解释“徼”字的时候,魏源认为体常要从观复入手,所谓观复即是观徼,看到事物发展的终点,如郁郁黄花之盛,最终碾作泥土,雕梁画栋之美,后亦沦为虚幻。魏源认为《老子》所提出的观复,就是看到万物发展由盛入衰,最终归于初始的一种观察视角。《老子》所谓的“有”最初源于虚,所谓的“动”最初起于静,万物并作,然最终仍然归于“虚静”,这也就是《老子》所谓“物之极笃”。这种观返就是要看到万物之来源,也要看到万物芸芸之源泉,所以魏源说“其所以作者,乃其所以复也。”这种观复的方法应用于人世则表现为对于忠孝、仁义等自然属性的回归。《老子》针对时弊想要恢复本初,反对一切形式主义,这是《老子》返本救末的表现。

反观默识以修身

在魏源看来,《老子》中的圣人是去华取实,重质而轻文,不将仁义、德行流于行迹,存仁义之自然本来面目,告诫民众要有孝慈之实。《老子》中所言修身之道,就是要“反观默识”,在面对“五色令人目盲,五味令人口爽”这些外在诱惑时,魏源意识到“吾有中而自守之”,通过观照自身的方式达到修身目的。

《老子》中所言的绝学无忧,在魏源看来并不是放弃求知,而是放弃俗学,以观其本心,是“食母之学”。世人所谓畏、忧,所谓善、恶实则都出于同门,所谓无畏则无忧,无善则无恶,两者看似对立实则为一物。世人不知此道理,求乐则迷于外物,求远忧则心生畏,是不知食母之学的宝贵。食母之学是不迷于外物,淡然自处,如婴儿之未孩,如万物之未萌,一切自然而然,不知外物有何喜亦不知外物有何忧。食母之学就要处事应物而不累于物,心茫然如泛于海上的不系之舟。

儒道一揆的治学主张 

《论语》中有“子不语怪力乱神”之说,正如《庄子》所言“六合之外存而不议”,儒家圣人会对于经验世界之外是否有更本质的存在,或有或无,存而不议。对于形而上的领域没有过多论述,儒家所构建起来的世界中,每个个体都拥有独特性,日用伦常即是道,不可脱离经验世界而别寻一个道的存在。但是《老子》中讲:“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提倡超越经验世界,通过理性准确地把握道,在很多注解者看来是于客观经验世界外,另外追寻一个更本质的存在,所以历代儒者多有批判老子的言语,譬如朱熹批判老子“易不言有无。老子言有生于无,便不是”“无者无物,却有此理,有此理即有矣。老氏乃云‘生于有,有生于无’,和理也无,便错了”。

魏源处于子学复兴的时代,而并未把老子之学当做异端,在看到两者区别的同时也看到两者之间的关联。魏源认为老子之道与儒家之道虽有区别,一则为阴性哲学,以《道德经》为代表,主张其道贵柔,玄牝为天地之根源,无欲而不与万物争;一则为阳性哲学,贵刚贱柔,以《易经》为代表,主张君子厚德载物,以阳为泰,以阴为否。故《老子》强调,道德本体在于为柔、为弱,为不敢。

(作者邓新年系民革党员、湖南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作者黄韧系民革湖南工程学院支部主委、湖南工程学院管理学院副教授)


来源:老子本义

作者:邓新年 黄韧

编辑:胡权

阅读下一篇

返回隆回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