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魏源研究 | 陈扬桂:同窗·同事·亲家 ——魏源和陈起诗

来源:《魏源研究》杂志 作者:陈扬桂 编辑:卢春玲 2023-12-14 09:08:01
 
—分享—

在一次魏源思想和学术研讨会上, 当主持人宣布, 请陈沿羽女士代表魏源后裔发言时, 与会人员感到纳闷, 这个陈姓女士怎么会是魏源的后裔呢?

随着陈女士的自我介绍, 人们的疑窦解开了。 陈女士风趣地说:“我是魏源后裔,魏源是我爷爷的奶奶的爸爸。 我爷爷的爷爷的爸爸是陈起诗,与魏源是亲家。”

从陈沿羽的介绍里, 与会者不仅知道了她是魏源女儿的后代, 当然便是魏源后裔, 同时得知邵阳魏源和郴州陈起诗的亲家关系。

其实, 魏源和陈起诗的关系, 不仅仅是儿女亲家的关系 。 嘉庆十八年(1813),19岁的魏源来到省城长沙岳麓书院求学, 准备参加选拔贡生的考试, 结识了小一岁的同窗陈起诗, 两人年龄相若, 性格相投, 感情日笃, 成为至交好友。 同学期间, 他们怀着忧国忧民的心情, 探求经世致用之学, 以解救国家危亡, 悉心钻研经史及宋、 元、 明、清等明家之书, 探其源流, 务求实用; 他们互帮互学, 相互切磋, 质疑问难, 共同进步。 在岳麓书院学习几个月后, 他俩双双被考选为拔贡生, 保送进京参加朝考。 这段时间, 魏源通过陈起诗, 认识了他的弟弟陈起书。 据《郴州历代名人》介绍, 陈起诗与魏源在京师进修备考期间, 两人经常聚在一起分析天下形势, 纵谈古今成败利病, 深入研究天文、 舆图、 礼乐、 财赋、 兵阵等方面的知 识 , 还涉及到中西算法 和佛老各家言论……他俩和益阳籍的汤鹏、 湘阴左宗棠的二哥左宗植, 均是才学出众之士, 被京师士大夫尊称为“湖南四杰”。

在北京考试一结束, 魏源即回到湖南邵阳隆回老家过春节。 次年春天, 他跟从守制期满的父亲, 偕同邻县新化著名文献家邓显鹤再次进京。 此番进京, 没有赶考的压力,除了在侍郎李春湖家作作家庭教师, 魏源遍访京城师友, 一起吟诗聚会, 日子过得潇洒惬意。 而这段时间, 陈起诗远在湖南郴州的家中, 魏源在京城见不到至交故友陈起诗,心中很想念他, 便写信给他表达思念之情,信中附诗一首。 这封信辗转到陈起诗手中后, 陈于来年即嘉庆二十年, 作《怀魏默深》以唱和: “去年冬及尽, 远道有双鱼。孤馆仍风雨, 天涯少尺书。 一尊残腊酒, 半亩故乡庐。 只此和妻子, 寒宵对绮疏。 ” “双鱼”,指魏源写给他的信与诗。 陈起诗的贺诗, 流露了他夫妻二人腊月寒宵, 怀念故人的情怀……

嘉庆二十一年(1816) , 魏源和陈起诗同时参加顺天乡试, 不料双双名落孙山。 遭此打击, 魏源心里并不太郁闷, 但陈起诗情绪比较低落, 黯然回家。 魏源作《别陈筠心诗》二首送别陈起诗。 一首是: “君情有九秋, 气爽寻步外。 闭门三日别, 尘思辄堪噫。 缅维大雅寂, 韶钧绝硼磕。 琴心既不存, 操缦复安会。 乘统哑不施, 琵琶笙竽籁。 安得古心人, 高举出尘盖。 独斟古澹味, 凌宵挹沆瀣。 志高竟何成, 纵成亦何赖。 鸾翮有逸恣, 故谢樊笼铩。 ” 另 一首是: “岂无盈尊酒, 相留度岁寒。 落落古松性, 硁硁金石言。 天意方苍茫, 宜受不宜捐。 若过湘江中 , 莫问江鱼魂。 若辞长沙渚, 莫吟感鵩篇。 饮酒勿饮酸, 择石须择坚。 贤豪并世生, 或有不相怜。 千秋万岁后, 寂寞谁比肩 。 出岫出蘋末, 风云本同天 。 ” “鵩篇” , 指西汉贾谊 的《鵩鸟赋》 , 抒发了人生的伤感和忧愤不平的情绪, 是贾谊贬谪长沙时所作。 这两首诗反映了他们顺天乡试不顺的沮丧心情 。 韶乐、 大雅、 细钧之乐已绝响, 琵琶、 笙竽不复操。 魏源以清高不仕, 摆脱宦海樊笼, 避免暗箭中伤相安慰, 对心情苦闷的陈起诗关怀备至。

嘉庆二十二年春, 魏源回老家探望母亲, 同时, 与邵阳东门外的大家闺秀严氏订婚。 过了春节后, 魏源离家来到长沙, 给长沙知县陈光诏家当家庭教师, 教授陈光诏的孙子、 陈沆的长子陈小舫。 九月 , 与来长沙的陈起诗相聚于一酒楼。 临别时, 陈起诗作《长沙市楼别魏默深》 , 表达依依难舍的心情。 诗曰: “西风吹木叶, 与汝倚阑干。 斗酒一为别, 湘江终古寒。 家山梦中碧, 银汉夜深宽。莫遣音书寂,南飞有羽翰。”道光元年( 1821) , 陈起诗写信给魏源, 说及正当壮年的好友李克钿在其老家桂东去世。 魏源闻此噩耗, 深感意外, 哭作《李克钿墓志铭》 。 当年由拔贡生进京朝考时, 魏、 陈与李克钿, 还有桂阳何庆元, 是玩得最好的朋友。

道光二年, 广西巡抚赵慎畛进京朝见天子。 魏源与陈起诗随同入京, 并一块在赵慎畛家授馆。 一块成了赵家的幕僚。 昔日 的同窗同学, 成了同事同志。 赵慎畛是湖南常德人, 其家幕僚很多, 但对魏源和陈起诗格外欣赏,尤为器重。

道光五年(1825) , 贺长龄出任江宁布政使, 再次礼聘魏源入幕。 早在1819年, 贺长龄还是山西学政时, 就把魏源延请到了自己的帐下。 在贺布政使幕府, 魏源做了两件大事, 一是博采清初以来制度、 经济、 水利建设等方面2200多篇文章, 编辑了洋洋300万言的《皇朝经世文编》 ; 再就是为漕粮海运问题南北奔波, 考求古今, 提出了详密的改革方案。 这一年, 陈起诗中 了 举人。 而魏源, 在道光二年不仅中了举, 而且有幸高中南元。 当时规定, 外省人可以报考顺天(北京)乡试, 但第一名解元只 在直隶省内选取, 外省人(一般是南方人) , 考得再好也只能屈居第二, 即“南元” 。 在这之前, 魏源的科举之路, 比陈起诗走得顺。 但接下来, 由于魏源把主要精力用著书立说上, 陈起诗在科举道路上超过了 魏源。 道光九年(1829) , 在《皇朝经世文编》 正式出版之际, 陈起诗, 还有道光三年与魏源同时会试落第的龚自珍中了进士, 而魏源, 直到道光二十五年, 通过补行殿试才得赐同进士出身。

陈起诗中了进士后, 被朝廷授予吏部主事。 从此, 郴州陈起诗变成了京官, 在京城安了家。 此后, 魏源一到京城, 自然住在这位最要好的朋友家中。 如道光十二年和十五年, 魏源来京城参加会试, 都是住在陈起诗家里的。 陈起诗的儿子也即魏源的女婿陈善圻, 后来在《重刊海国图志序》提到: “壬辰(十二年) 、 乙未(十五年) , 外舅(岳父)应礼部试, 皆馆于余家。 也就是在道光十五年(1835) , 魏源在和陈起诗“纵论古今成败, 国家利病, 学术本末, 反复辩难”之余, 与陈起诗订了娃娃亲, 把才4岁的魏秀均许配给才2岁的陈善圻。 至此, 这对集同窗、 同事于一身的至交好友, 又成了儿女亲家。

《郴州地区志》 记载, 道光十一年湖南赵金龙领导的瑶民起义爆发, 朝廷震动。 陈起诗闻讯, 撰写《平瑶议》建议清廷“团练乡勇” , “以瑶治瑶” , 为朝廷士大夫所重视 。 此文被魏源收入《皇朝经世文编》 ……” 而笔者在前面提到, 《文编》正式出版于道光九年,此处记载有待考证。

道光十九年, 陈起诗递升吏部员外郎,次年转记名御史。 御史是一个容易得罪人的差使。 而为事刚直, 不徇私情的陈起诗, 人称铁面御史。 后因弹劾他曾经的上司、 吏部尚书汤金钊, 被革职回籍。 道光二十二年(1842) , 年仅47岁的陈起诗, 因忧劳成疾,病故于郴州。

陈起诗去世后, 魏源不食前诺, 独自 操心为女儿女婿完婚成家。 秀均知书达理, 恩爱夫君, 孝顺婆婆。 《郴州陈氏族谱》 说,秀均贤慧孝顺, 婆婆生病时, 从手臂上割肉熬药汤为婆婆治病。 对这段史实, 在不少的佛教教义上, 都可以看到详细的记载。 魏秀均年仅40岁去世, 陈善圻为其至贤至孝所感动,从此再不娶纳妾。

对陈起诗的弟弟陈起书, 魏源也以亲家称呼, 以至契相待。 咸丰三年(1853)春,陈起书的儿子陈秋垣, 拿着乃父致魏源信以及诗集四册, 专程来到江苏高邮州衙, 请魏源修正。 当时, 太平天国已经攻下扬州, 高邮处于戒严状态。 作为朝廷命官的魏源, 日理万机, 却花了数天功夫, 认真审读一遍后, 精选优秀篇目 汇编成册, 并作《致陈松心信》对诗集的编纂提出意见, 认为“集宜分体, 不必编年, 诗以言志, 取达性情为上, 拟古太多, 则蹈明七子习气” , 对于山水、 乡俗、 年成、 时事等均应吟咏, 以备采风者用。 由此可见, 魏源与陈氏兄弟关系密切,感情深厚。

最后附带说一个有趣的情况。 魏源这个家族, 似乎一向有与陈氏联姻的传统。 《魏源朱卷履历》中填到10位祖妣的姓氏, 其中陈氏有5位, 占了一半, 此外分别是邓、 周、匡、刘、萧氏各1位。

【作者简介】 陈扬桂, 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会员 、 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 , 邵阳市委巡察组原组长,二级巡视员。

来源:《魏源研究》杂志

作者:陈扬桂

编辑:卢春玲

阅读下一篇

返回隆回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