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 经过老爹写字台前, 正逢他念到 “杯中含太极” 一句, 我就顺嘴接一句“手里藏方糖。 ” 因为我刚刚偷偷拿了一颗老妈买的方糖攥在小手里,还没开吃。
“哈哈, 偷糖果的小家伙。 ” 老爹一把逮住我, “人家魏源九岁去考试, 考官出题‘杯中含太极’ 嘱他对对子, 他对‘腹内孕乾坤。 ’ 哪像你这好吃狗儿对的? 要境界没有,要格局也没有,要胸怀更没有。”
其时我也大约是八九岁的年龄, 就这样从老爹的讲述里认识了魏源, 一位与我隔着百多年时光的智者。
我家有不少从事中医的人, 每年都要外出到各地采购道地药材, 我从小就经常跟着他们出去见世面。
湖南是中药材大省, 比如隆回县的金银花就全国闻名。 上世纪90年代, 我曾跟着二叔三叔去隆回采购金银花。 这种忍冬科植物的花蕾, 是我们家中常备的中药材, 它性甘寒, 具有清热解毒、 凉血止痢、 保肝抗毒的功效。 二叔三叔说的专业术语我不太懂, 说隆回的金银花绿原酸含量平均高达7%。 难怪到了新世纪初隆回被国家林业局授予“中国金银花之乡”的荣誉。
到隆回对我来说还有一个意外惊喜, 在这里的司门前镇的金潭村, 我竟然偶遇魏源故居。 原来这位清代爱国思想家文学家竟然在此度过了从出生到27岁的宝贵光阴, 直到1820年他们全家迁往江苏定居, 这故居才留给亲戚打点了。
魏源故居的左边是敦厚的象山, 右边是威风的狮岭。 千亩稻浪在大门前铺展开来,动感十足。 不是说水为财吗? 水在哪里? 有的, 庭院后一条闪着金光的河流正护卫着这里。 我一想到这位前辈的思想火花最初是在这里擦出的, 就对这些山水产生膜拜的念头。
魏氏在清代是这里的名门望族, 其九世祖元瑛公和魏源的祖父孝立公都是口 碑极好、 声望极高的人。 孝立公生有十子, 因此建了十座基本格局相同的宅院给儿子们住。魏源的父亲排行老五, 名邦鲁, 字春煦, 魏源故居就是其中 一座, 修造年代在乾隆初年, 占 地面积1700多 平方米, 建筑面积约750平方米, 是典型的清代湘西南常见的木瓦结构民居。
魏源热爱家乡, 却没有局限在家乡, 作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 的首批知识分子的代表, 他把隆回 揣在心上, 近而立之年时,向东南的江苏奔去。
初时他和家人居住在扬州新城。 1822年他壬午科中举人第二名。 由于魏源和当初同在岳麓书院毕业的贺 长龄、 陶澍有深厚友情, 此时贺长龄已任江苏布政使, 非常欣赏魏源的才华, 于1825年邀他编辑《皇朝经世文编》 120卷。 之后魏源又帮助已成江苏巡抚的陶澍办漕运、 水利等事务, 并撰写了《筹漕篇》 《筹鹾篇》 《湖广水利论》 等, 获得如潮的好评。
1832年, 魏源来到南京居住, 同年, 林则徐也调任江苏巡抚, 两人机缘巧合成了知己, 往来甚密。 他俩能成好友, 主要是三观合, 两人一生都致力于抵抗西方列强的入侵, 但对于西方的优秀文化、 先进的科技和贸易则持开放态度, 主张“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我们很多人对林则徐的认识几乎只停留在虎门销烟中, “禁烟英雄” 是他的代号,实际上他对农业、 水利、 漕务、 救灾、 吏治各方面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并未出国留过学, 却通英、 葡两种外语, 1839年他主持编译的《 四 洲志》 , 为日 后魏源编撰《海国图志》,做了很多铺底。
1839年春夏之交, 钦差大臣林则徐在广东虎门 海滩上当众销毁鸦片近两万箱, 约237万余斤。 虎门销烟使中英关系陷入极冷状态, 英国将之作为入侵中国的借口, 挑起了第一次鸦片战争。
魏源既目睹了鸦片战争中英国侵略者的霸道和贪婪, 也看清了 清政府的腐败与猥琐, 对身处水深火热之中的老百姓抱着极大的同情。 此时他的爱国热情被彻底激发出来。
1841年, 魏源得到两江总督裕谦的赏识, 成为其幕僚, 并到前线亲自审讯俘虏,直接参与抗英战争。 但清政府和战不定, 投降派昏庸误国, 使他愤而辞归, 立志著述,将自己的抗争以自己的方式进行到底。
1842年, 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 , 是我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同年, 魏源怀着悲愤的心情也完成了《圣武记》 , 文中叙述了清初到道光年间的军事历史及军事制度, 提出“官无不材, 则国桢富; 境无废令, 则国柄强” 的人才论观点。
1844年, 魏源再次参加礼部会试, 中进士, 分发江苏, 任东台、 兴化知县。 期间改革盐政、 筑堤治水, 并不负林则徐重托编成《海国图志》 50卷, 后经修订、 增补, 到1852年成为百卷本。 这是一套囊括了世界地理、 历史、 政治、 经济、 宗教、 历法、 文化、物产的百科全书。
我后来从事写作, 定居广州, 在写三元里抗英题材的文章时发现, 原来魏源也从三元里和台湾等地人民抗英斗争中得到鼓舞。他满怀激情地以“同仇敌忾士心齐, 呼市俄闻十万师” 的诗句, 热情讴歌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 并在《海国图志》 中写道: “三元里之战, 以区区义兵, 围夷酋, 斩夷师,歼夷兵, 以欵开网之而逸, 孰谓我兵陆战之不如夷者? ” 又说“广东之斩夷首, 捐舰者皆义民” , “两禽夷舶于台湾, 火攻夷船于南澳者亦义民” 。 投降派的反动政策是“防民甚于防寇” , 遭到魏源的愤怒声讨和抨击。 利用和依靠人民群众作为抵抗外来侵略的主要力量,是魏源和林则徐都主张的。
南京城西清凉山下乌龙潭边, 花香鸟语、 山清水碧, 魏源在史称“诗巷” 的龙蟠里东侧购地建三进草堂, 并在潭边浅水处筑起“宛在亭” , 后半生长年居住于此。 起初他给这里起名“湖子草堂” , 后改名“小卷阿” 。 其名著《海国图志》 也是在此处撰写完成。
1851年, 魏源任高邮州知州, 两年之后完成了《元史新编》 。 他仕途坎坷, 以“迟误驿报” 、 “玩视军机” 遭革职又复职。 晚年, 他辞官隐退, 潜心学佛, 法名承贯, 辑有《 净土四 经》 。 63岁于杭州东园僧舍故去,葬在杭州南屏山方家峪。
魏源的“小卷阿” 我也去拜谒过, 历经170余年风雨雷电的洗礼, 今天, 他亲笔题写的宅门 横额“ 小卷阿” 三个大字还依稀可辨。 两间完好的屋子我隐约能感受到他深邃的眼神和呼吸频率。 “卷阿” 是《诗经· 大雅》 中的篇名。 卷者曲也, 阿者大山丘也。有人说魏源把远大志向寓于宅名之中, 是一种精神寄托。 的确, 当时的历史环境注定无法让他施展远大抱负, 但他的主张对后来的资产阶级变法维新运动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我外婆家族以前是四川自 贡的盐业生产商, 常常听到长辈们说清朝时盐税的沉重。而魏源主张培植和保护税源, 这一赋税观点在19世纪以前的中国经济思想中是极为罕见的。
前些天, 在微信亲戚群, 看到几个学中医的晚辈发给我的视频: “小姨, 给您买了滩头年画和白马毛尖哦。”
“ 啊 , 你们又跑到隆回去采购中药了?”我瞪大羡慕的眼睛。
“是啊, 这次不但采购了金银花, 还有隆回玉竹、 虎爪生姜、 龙牙百合等, 还泡了魏源温泉呢。 现在‘ 新潇湘八景’ 之一的 ‘湘西魏源故居风景区’建得着实不错。”
白马毛尖茶, 久违了, 还是多年前和二叔三叔去隆回喝过。 隆回著名雪峰山脉的白马山孕育了它, 色泽翠绿, 白毫光润, 香气高雅。 我想魏源当年也一定被这大自 然的芬芳洗尘过。
隆回的滩头年画据说在唐朝李世民时代就已经形成了, 是中国“四大年画” 之一。它需要经过二十多道纯手工工序才能完成,与其他年画不同之处在于, 它从造纸原料的选择、 纸张的制造、 刷底, 到刻版、 七次印刷、 七次手绘, 一张年画从生产到成品竟然都在隆回完成, 这是极为罕见的。 它有浮雕般的质 感, 造型夸张古拙, 在似与不似之间, 更在意神似。 色彩艳丽斑斓润泽, 大块的橘红、 玫红、 淡黄、 群青、 翠绿, 有如印象派绘画的炽热。 它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三辣” 之味萦绕纸间, 就像“三辣之乡”隆回盛产的辣椒、生姜、大蒜一样。
如今我品着白马毛尖, 抚摸着隆回滩头年 画 , 脑海里满是我九岁认识的那位智者——魏源。
【 作者简介】 东方莎 莎 , 国家一级作家,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 广东省作家协会《粤海散文》主编, 广东省作家职称评审专家库高级评委, 获得过冰心散文奖等多 个文学奖项, 作品收入全国各大典籍, 作品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出版发行。
来源:《魏源研究》杂志
作者:东方莎莎
编辑:卢春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