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望云峰丨吴小艾:北京胡同

来源:隆回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吴小艾 编辑:杨晓 2024-07-15 16:43:42
 
—分享—

早听说北京有两种文化:一是墙文化,一是胡同文化。所以,来了北京,不到北京胡同里逛逛,总是不甘心的。幸好我们的此次北京之旅能随心随性,并没有像随团那样每天有固化的目标而必须脚步匆匆,我们是想到哪就玩到哪。至于逛胡同,除了“南锣古巷”是计划中目标外,其他的是见胡同就钻,漫无目的却大有收获。

北京的胡同纵横交错,大大小小的胡同把北京城分割成一个又一个方块,却又由一条条胡同把北京城连接得紧紧凑凑。所以每条胡同离闹市很近,却又似乎很远。如果说紫禁城、天坛、颐和园等代表北京皇家文化的话,那胡同、四合院就是北京平民文化的代表了。胡同的名字千奇百怪,诸如:大秤钩、小口袋、旧帘子、牛八宝、三道栅栏、陈阁老、石娘娘……一点都没皇家建筑命名的讲究,倒是符合平民区风味。

北京的胡同多如牛毛,比较有名的据说有八大胡同。究竟哪八大,问当地的北京人居然也答不上来,都像唱歌谣一样回我们:“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数不清……”问“度娘”也终究没找出满意答案。但是经过几天的北京游历,发现北京的胡同倒是有大小之分的,一般大的胡同口会竖有一牌坊,牌坊都是描彩涂朱,煞是瑰丽堂皇,小胡同一般是套在大胡同的里面,就低调了很多。

北京的胡同四通八达,随便钻进一胡同,都市的喧嚣和快节奏就撇在了身后。相比于人山人海的天安门广场和人满为患的紫禁城来说,这里仿佛是进了另一个世界。胡同里没有车水马龙,静悄悄的,偶尔有几声车把式(黄包车车夫)的吆喝声掠过,不但不显得喧闹,反而觉得更安静。

胡同的两边是由灰墙朱门组合成的“宅门”,“宅门”里都是一个个四合院。一般大胡同里的“宅门”都还多少保持着以前的模样:朱漆门儿,有的门上还镶有几排门钉,雕梁画栋,门外摆着已失原形的栓马桩、下马石,门楣上的门档或双或四,规模虽小却也记录着他昔日的荣华,到如今还用最传统的名片昭示着他曾经的与众不同。我们耐不住好奇心的驱使,也推开几家半掩着的门儿,悄悄进去观瞻。院内面积并不大,也没见有人儿,只隐隐约约从门帘里泄出字正腔圆的京腔京调。院中随处摆着几盆小花,墙根下都有一或拙朴或精致的鱼缸,几尾并不名贵的鱼儿在里面悠闲游弋,一株上了年纪的槐树或石榴树临风摇曳,树上随意悬挂着小鸟笼儿。鸟儿见了我们并不慌乱,依然保持原调啾啾叫着,那气定神闲的架式倒让我们显出“私闯民宅”的猥琐。几株爬墙虎用茂盛的妆容修饰了院角的沧桑,显得宁静而鲜活。这也许就是老北京人的生活模式吧——闲适宁静。

北京的小胡同还是居多些。小胡同里虽也有富丽朱门,但大部分的房子已显陈旧了,也大多失去了以前老四合院的样板和韵味了。因为人口的增加和房价的膨胀,很多的草根市民都只有选择原地栖息。住不下就在院中空地见缝插针砌个“小盒子”(在我们眼里看就像个小盒子),一家就这么安顿下来了,所以我们看到的大多是大杂院了。尽管大杂院里旧房断檩,但他们都舍不得挪窝儿,因为北京寸土万金,“破家值万贯”一点不假。一个黄包车师傅告诉我们,在恭王府的那胡同里,1988年左右房价才1000元每平米的价格,有些眼光长远的人就花个八九万一个院子一个院子的买下来,现在都升值到一两个亿了。我们还特地去王菲、成龙、郭晶晶等居住的后海胡同溜了一圈,得知郭晶晶的那个四合院就是六个亿买下的,让人小心脏有点受不了。

走在这一弄弄胡同里,别看它们同高楼大厦比起来显得灰头土脸的,但很多地方一提起都是北京人的骄傲。我们在路上随便拽人一问这里住着什么名人没有?他们就如数家珍地给我们指点:“往东直走就是郭沫若住的地方了,西边左拐那胡同茅盾住过……”北京人的方位意识特强,每次我们问路时,他们都是脱口而出“朝东……往南……”搞得我每天都要抬头看太阳无数遍,心里默默比划“东南西北”,恨不得天空中给我明明朗朗标出四个方向标来,然后还是无头无绪分不清东南西北,这应该是北京特有的。记得在回程的火车上同一北京小伙闲聊,说到此事,他爽朗认可,并说生活中北京人也方位特强,说有一对老夫妻睡觉,老太太嫌老头挤着她了,就说“你往南边去一点。”害我那几天一想到这故事就觉好笑。

我们在胡同里走马观花般拜谒了郭沫若、茅盾、梅兰芳、鲁迅、梁思成林徽因等大师们的故居。这些故居基本上保持原样,规模也较小,没有太多显眼的标示,只在墙上挂一“XXX故居”黑底白字牌子。我们到时是下午时间,大多早早关门谢客。看到这些已显沧桑的小院小户,心头不禁涌出一句“故人已乘黄鹤去,此处空余黄鹤楼”来,虽然用在这里并不妥贴,但此时萦绕在心头的还就是这种感觉。

胡同里也有很多商铺,已不是纯粹的民房了,商店多的胡同就像我们这里小镇上的街道,多少让人有点别扭。这一现象也昭示着北京的胡同在衰落、在改变,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下,北京的胡同文化也像一片即将凋谢的羽毛,虽有空气托着却缺了营养。

胡同作为北京古老文化的载体,是北京的象征和北京古老文化的体现,虽历经沧桑却独具魅力,我真心希望她能长青不老,不染风尘。

来源:隆回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吴小艾

编辑:杨晓

阅读下一篇

返回隆回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