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婆,我又想您了!很想很想!今天(农历七月二十五)是您的诞辰纪念日。上午,父母亲带着一家子去您坟头看您了。母亲还没走到您坟头,就已痛哭了起来——一年一度,年年如此。通过这种既寻常又独特的方式,她是迫不及待地想把这一年里对您的思念倾诉出来。
哭声在耳回荡,思绪自然绵长!外婆是1928年生人,若是还健在,那正好九十有四了!然而,时光飞逝,您已离开我们快十年了。
您十六岁那年,嫁给了外公。可外公是独子,娇生惯养,虽出身农家,却没出过工,没下过地,还好吃懒做。在我的印象中,外公对我自然是很好,我最能记住的,是他给小时候的我们讲的那些故事,生动有趣,很能教育我们这样的小孩子。因此,我是很喜欢外公的。
您和外公共同养育了四个孩子,一男三女——舅舅是长子,我妈是老三。据我妈说,在她10岁的时候,因您实在无法忍受外公农活不做也不会做、家里事不管的公子哥习气,毅然决然地选择了与外公分居——一栋三套间的瓦屋各住一头,后来舅舅娶了媳妇就住在了中间。
外婆是个非常要强的人。俗语云:女子本弱,为母则刚。再加上如此
外公,外婆深知无法依靠,不得不独立,不得不自强。分居后,大姨小姨由外公负责,舅舅和我妈跟外婆;但不到一年,大姨读书的学费,外公也交不起了,生活上自然越来越差。外婆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下定决心,一把都揽了过来——四个孩子都跟了她,由她一个人负责到底。
母亲跟我说,那时还是集体公社,这种情况下,外婆就更忙了:“早晨四点起床,天还没亮,你外婆趁着朦胧月光,去山上或田地里割一担满满的青草回来,交到队上,算点工分。洗衣做饭等家务事基本上是我妈做的,你外婆她根本没时间做这些。迅速扒了点早饭,她便马不停蹄,去赶上午八点队上的出工——她需用一切尽可能的时间去挣工分。一天收工后,你外婆快速吃过晚饭,在煤油灯下挑拣辣椒、缝补破衣服鞋袜、纳鞋底做新鞋等,忙到晚上十一二点是家常便饭。”
母亲还说,不仅如此,她还得像个男人一样,甚至比男人还男人!比如,扛长长的龙骨车,抬笨重的打谷机,手握犁耙亲自犁田耙田等,连有些男人都不愿多干的重活、累活,而我外婆,却总是抢着干。
记忆中,外婆身材并不高,由于多年的辛勤劳作,加上生活缺营养、欠规律,看上去精瘦精瘦的。但奇怪的是,不管多累,只要睡上一觉,第二天醒来,外婆又是一个崭新的外婆!
外婆是个非常勤俭的人。古语云:成由勤俭败由奢——外婆深谙其道!
为了让一家子生活得更好点,外婆的秘诀就是“勤俭”二字,具体落实办法就是开源节流。
舅舅和姨他们还没长大成人之前,外婆是最忙碌最艰苦的。家里喂养有牛羊与鸡鸭鹅,有时还养几只可爱的兔子。外婆自然是没时间照料、管理它们的,就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安排,分派四个孩子力所能及的任务;当然,超出能力范围的事,只得她亲力亲为了,比如劈柴、扬场、插秧、孵鸡等。鸡生蛋,蛋孵鸡;羊生崽,崽又生羊……每年,每日,外婆不停地操劳着。后来,舅舅和姨他们都成家了,去外婆家时,我就成了“接班人”了。
外婆的节俭,于我而言,是刻骨铭心的。印象中,我还记得两三回在深秋里曾与外婆一起上街卖农货的情景。
那时,我大概八九岁。当时,也还没什么电筒;为了赶早卖个好价钱,都是天刚蒙蒙亮就出门。外婆挑着担走在前,我跟随着走在后,一边走一边用小手或衣袖搓眼睛——没睡醒,还不停地打着哈欠。清晨,山路上,风呼呼地,吹在身上,凉飕飕的,身子不停地打着寒颤。走在路上,我感觉一脚高一脚低,轻飘飘的,似乎找不到重心!
去往街上的路途,虽不是很远,差不多10里吧,但先得走一小段上坡土路,再走较长一段下坡石板路,然后穿过另一个村庄,才来到马路上。一路上,我是无法跟上外婆的脚步的,这就使得她不得不边走边时不时地回头看我有没有跟上来。记得那时已有拖拉机了,也有小四轮车,但外婆就是舍不得坐车——她想把车费钱节省下来作为早餐费,差不多够俩婆孙吃一顿了。我想吃什么,她都满足我;然而,她吃得比我还少,每次就是一碗普普通通的碱水面!
平时,家庭生活中,她也是这样,只节俭自己,从不亏待子孙!现在想来,我那时是多么地不懂事啊!每每念及,我心如刀绞。
外婆也是个非常重视孩子读书的人。今日午觉醒来,耳边似乎又听到您的殷殷期盼:“君伢子,外婆想看到你考上大学啊!”顿时,我失声抽泣,泪湿衣袖……
时光如白驹过隙,而今的我,早已大学毕业,成为了一名人民教师。然而,那些过往如泄闸之水奔涌而来。
外婆曾跟我说,她莫进过一天学堂,不然她也能像小舅爷爷那样考上大学!
“我就是呷了莫读书的亏!”当我听懂的时候,外婆的话如针一样,深深扎进我心里;又如一颗种子,深深植根于我心底。
小时的我,贪玩,调皮,曾差点被留级!是父亲那“半碗碱水面”的故事教育了我,更是外婆您那句“我就是呷了莫读书的亏”扎醒了我。接下来,我不再贪玩,也不再调皮,开始与书交朋友,那时放牛也常带着书本——牛吃草,我啃书,各得其乐。小学毕业,我以全乡第一升入中学。
上中学后,我曾一度产生一个“念头”,那就是我要为外婆好好读书,把外婆没能读的书帮她读回来——现在想来,仍常情不自禁地咧着嘴笑。然而,紧接着,鼻腔一阵阵发酸——我知道,是为外婆,是她没有我这样的幸运!
外婆如此重视并支持子孙们读书,我自然是深知其中原由的。上个世纪,农村家庭重视子女教育的风气远没有现在这么浓,再加上当时条件普遍不允许!但外婆宁愿苦自己一人,哪怕砸锅卖铁也要送子女上学。
外婆非常重视孩子读书,方式也非同寻常,主要采用言语激励与红包奖励的方式落实和推进。平时聊天、交流,得知孩子没考好,她从不责备,安慰说“以后更要攒劲了”;得知进步了,她及时勉励,这时,她再忙,也要给子孙打个荷包蛋或者炒两个好吃的菜作为奖赏;若是得奖状了,那她更是乐得屁颠屁颠的,除了做好吃的,还奖励红包哩。等到了过年,那压岁钱就水涨船高,自然也就更丰厚了。
我们很是乐意接受外婆这些奖励的,既有读的成就,也有吃的口惠,更有赏的荣誉。正因为有了她的非常重视、支持与奖励,她4个子女中,我大姨读出了书,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11个孙子辈中,有5个读出了书,其中1个博士、1个硕士、3个学士——我深知,外婆自然是功不可没的。
可如今,外婆在里头,我们在外头,却是阴阳两隔!
“子欲养而亲不待”,对于我父母来说,感受是刻骨铭心的;对于孙子辈的我来说,自然是感同身受的。
不知何时,父亲已完成了所有事务,唤我过去搀扶母亲。恍惚中,思绪被拉了回来。
真的又想您了,外婆,我亲亲的外婆。
来源:隆回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马君
编辑:周 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