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凤云打开车辆后机舱盖准备检查电机等重点部位。王秀丽 摄
胡凤云在地沟里检查车辆。 王秀丽 摄
在烈日与高温的双重夹击下,连日来,58岁的胡凤云依然在隆回公共汽车有限公司的维修车间内挥汗如雨地坚守着。数十年如一日,他独自一人承担起了公司140台公交车辆的维修重任。
一个人的战场
8月6日14时许,记者来到隆回公共汽车有限公司修理厂,彩钢瓦厂棚下的修理车间,在太阳的炙烤下,犹如桑拿房,仅是站立不动,没过一会儿汗水就顺着脸颊往下淌。此时,胡凤云正着手准备开始下午的检修工作,阳光透过全开的车间大门,直射在他满是油渍和汗水的脸上。
15时许,胡凤云一头钻进地沟,对一辆公交车进行维修。长长的公交车,与下方地沟形成了一个半封闭空间。1米多深的地沟里,胡凤云只能弯着腰半蹲行进,伸手、探头、弯腰……认真地对车辆的制动、转向、灯光系统进行全面检查,汗水不断地从额头滴落,但胡凤云的眼神始终专注。
随着气温不断攀升,维修车间内的温度高得令人窒息。钻出地沟,胡凤云又赶紧打开后机舱盖,检查电机等重点部件。“电机里面进水了,得赶紧烘干。”整辆车还未检查完毕,胡凤云的衣服已经湿了一大半,且满是油污,刚用2000瓦的灯管加热烘干电机做好绝缘处理,另一辆待检车辆又驶入检修工位了。
记者试着跳下地沟,发现里面空间狭小、光线暗,一点儿也不通气。但胡凤云似乎对此毫无察觉,依然有条不紊地进行各项操作。刚开进维修车间的公交车发动机温度极高,就算停放降温了半个小时,发动机的温度也接近70℃,维修车辆时稍有不慎就会被烫伤。为了修理时不受伤,胡凤云工作时要穿长袖长裤,衣服一天至少要换3套。当天下午,当胡凤云换上另一套短袖工装时,手臂上的伤痕清晰可见。
任劳任怨的“公交医生”
“我没有要求给修理厂安装空调,吹完空调再去检修作业,巨大的温差容易让人产生畏难心理。”胡凤云说,在检修车辆时,也不敢把风扇放在一旁吹,怕风把石头和灰尘吹进眼睛,只能与高温一争高下。
胡凤云从事公交维修工作已经36年,早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精湛的技艺。但随着公司投入新能源公交车运营,尽管已过半百之年,胡凤云毅然决定从零开始学习新能源车辆的维修技术。忙碌之余,他就自学相关知识和技术,这份坚持让他快速掌握了新技术,使他在如此繁重的维修任务中游刃有余。“车辆电路问题对我来说是个全新的挑战,每当遇到疑难杂症,我都会苦思冥想如何解决。”胡凤云说。
“胡师傅,任劳任怨,好样的!”提起胡凤云,隆回公共汽车有限公司负责人周清竖起大拇指,称赞他是公司的骄傲和榜样,对公司有一种深深的情怀。在同事们的眼中,胡凤云则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多面手,他们敬佩他的敬业精神和专业技能,更被他在高温下依然坚守岗位的执着所感动。
车门气管在高温的时候很容易爆裂,为了不影响车辆的运行,胡凤云通常要顶着车内的高温去更换气管。在近40℃的公交车内,稍微动几下扳手,胡凤云的工作服已经完全湿透。30分钟后,车门气管更换完毕,胡凤云身上大汗淋漓,双臂、脸上的汗水不断滴落。每天高强度的作业,伴随胡凤云的只有噪音、尘土和汗水,但却让小个子的胡凤云练就了坚强有力的臂膀。
全年坚守的“定海神针”
“胡厂长,车出故障了。”在隆回公共汽车有限公司的生产工作微信群里,有着许多驾驶员发来请求外援救助的微信信息。高温期间,运营中车辆突发故障增多,胡凤云随时待命,一有突发故障就要奔赴现场及时抢修,他因此成为了同事们心中的“定海神针”。
“每几天差不多要出去外援一次,有时候得跑30公里才能赶到故障现场。”据胡凤云回忆,8月初的一天中午,9路公交车驾驶员钱波其打来求助电话,称车辆跑至罗白地段时钢板突然断裂无法正常行驶。接到电话后,胡凤云立刻带上工具赶往7公里以外的现场,发现车辆失去平衡一边已经发生倾斜。当时地面温度高达45℃,刚刚熄火的车辆温度不会马上就降下来,但由于时间紧迫,面对车内车外双重高温的夹击,胡凤云毫不犹豫趴在滚烫的地面上,拿着工具就钻进狭小的车底,不顾油渍和污垢的侵扰,细心地检查着车辆部件,经半小时维修方将故障解决好。
对于胡凤云来说,几乎没有休息的概念。即便是节假日,他也总是第一时间出现在需要他的地方。“车辆的一级保养、二级保养每天要同时进行,我并不觉得辛苦,我只想守护好乘客安全出行。”说罢,胡凤云那晒得黝黑的脸上再次泛起笑容。
(作者:邵阳日报记者 王秀丽 通讯员 李高雄)
来源:邵阳日报
作者:王秀丽 李高雄
编辑:杨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