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瑚珊( 1777-1831),女,又名珊,字季瑚,罗洪镇官树下村人,娘家属新化县四都乡,清代新化名宿吴橒(兰柴)之女。她从小勤奋好学,能诗善文,通晓古今舆地沿革。在为父亲编校《地理今释》过程中,她征得父亲同意,通过古今对照,查出原稿讹误遗漏之处,大刀阔斧地增删补换,精心修改父亲文稿,成为该书的第二位编著者。乾隆末年,她嫁与罗洪镇官树下村(原属新化县罗洪村)邹文苏为继妻,婚后生六子:长汉纪,次汉璜,三汉勋,四汉嘉,五汉章,六汉池。从孩子们牙牙学语开始,吴瑚珊就向他们传授地理知识,使他们逐步成长为成就卓著的舆地学学者群。当时学界将六子及其父邹文苏合称为“邹氏七君子”。其实,这是一个封建意识颇浓、错误排斥女性主导作用、有失客观公正的偏颇称谓。当然,六子的成长都离不开父教;但在舆地学方面,则以母教为多。邹家能成为公认的“舆地世家”,能成为中国近代舆地学的大本营,实有赖于吴瑚珊的孕育和培养。她是众所周知、无可争辩的罗洪舆地世家开山鼻祖,的确称得起中国近代舆地学之母。
幼承家学深研地理
吴瑚珊地学教育的成功,与她的家学渊源密不可分。她出身于清嘉庆年间新化县四都一个书香门第。欲知其家庭文化底蕴,得先读点吴门家史:
伯父吴思树,字尚松,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进士,曾任岳州府教授和新泰县知县。他学识渊博,尤精天官星算推步之法。他著作等身,千卷《通史》之外,还著有《治河论》一书,包括《论黄河》《论淮南运河》《论汶河》等篇章。
父亲吴橒,字兰柴,乾隆四十二年(1777)拔贡,他笃学有成,诗才横溢,与醴陵鄢正笏、新化孙起楠、宁乡邓枝麟、永绥(今花垣县)胡启文、湘阴周锡溥、周锡渭一起,被称为“湘中七子”。他的七言近体诗被湖南学政褚廷章誉为“七字长城”。他知天文,善舆地,晚年还把自己对古代舆地学的独到见解,写成二十多万字的解读文字。吴瑚珊能成为中国近代舆地学之母,是与父亲、伯父传承乾嘉学派严谨治学的学风,并善于教育、精心培养后人分不开的。
吴瑚珊生长于吴家这个学术气氛很浓的书香门第,是她赖以茁壮成长的重要条件。她自幼聪明好学,悟性极强。父辈的耳提面命和家庭浓厚学术气氛的熏陶,更使她如鱼得水。她亲聆父教,广览精思,勤学苦练,达古通今,既博又专。
因为博,故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无所不通。请读她的排律《与长姒周伯丝》:
会合尝终日,离君阻一陂。情深娣姒外,兴到咏歌时。
莺语半帘滑,蝉声几树嘶。著书同学士,先业训谦之。
共织同文字,聊吟绝妙词。童知《秋水》作,女勒《北山移》。
《不栉》余堪愧,《式微》今又诗。效颦应莫笑,人是一家施。
因为专,故舆地知识与日俱增,舆地理论与时俱进;张口能谈地学沿革,提笔能绘历代舆图;且达古而不泥古,通今而不忘寻根溯源;搞舆地测绘,力求地与图统一;谈地学源流,决非人云亦云,而是持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常发前人之所未发,道前人之所未道,十几岁便找到了一条切实可行的地学传承之路,二十岁前即已独树一帜,卓然成家,并帮助父亲完成了一桩影响深远的夙愿。
为父编书 志存高远
还在小瑚珊呱呱坠地之前,其父吴兰柴却早已交上了厄运。尽管他满腹经纶,却并不为当时的统治阶级所看重。由于看不惯当时社会的黑暗,他时常碰壁,饱受欺凌。特别是在乡试科场中失利后,还被监司侮辱。愤然归家后,他决计不再为功名受累,打算退出科场,做点经世致用的学问。于是,他将自己长期以来研究古今舆地学的心得体会,都整理成正式文稿,并按合理顺序,分为十个部分。每整理好一部分,小瑚珊便成了第一位读者。阅读中发现了诸多疑点,小瑚珊都通过自查古籍考订,或者同父亲一起讨论研究,以探求真知。探讨中,她执意溯流寻源,穷根究底,从不半途而废,更不盲从任何人。父亲看在眼里,喜在心头,但也担心她意志不坚,难以行稳致远。他问瑚珊为何如此用功不怕苦,她答道:“父亲文稿通俗易懂,融古今地学于一炉,既可做专家备查手册,又可充学子求学教材;既便于今人实用,又利于后人传承,小女能为此功在当世,利在千秋之事业出点力,又何乐而不为?”父亲听后,频频点头。于是,一个酝酿已久的决定出炉了。
父亲把所有文稿交给瑚珊,要她编辑成书,定书名为《地理今释》。他叮嘱瑚珊:对权威(包括父亲)决不能迷信,对书稿要继续挑刺,要大刀阔斧地增删补换,要反复不断地推敲修改,不要被前人结论捆住自家手脚,要有自出新裁、颠扑不破的真知灼见。瑚珊二话没说,欣然受命。
接受任务后,瑚珊牢记父亲的嘱托,对编辑父著工程做了科学的安排,有序地加快了工程进度。为了不负父亲期盼,她拟出了一个“四步到位”的编书计划。
这个“四步”计划的内容为:(一)通读文稿,把握主题;(二)严格勘误,辨明真伪;(三)由字到篇,全方修改;(四)增删补换,整理成书。她将计划交给父亲审阅,即获批准。
在实施上述计划的过程中,第一步又细分为两个环节。一是浏览全部文稿,了解概貌和中心内容;二是进行研究式通读,在读懂的基础上,抓住各部分的重点、难点,理解精髓和实质,从而弄明了整部文稿的主题。
瑚珊认为:文稿是通过解读历代主要地理学说、地图测绘方法,揭示文字与舆图、图与地、地学与各行各业各界之关系,阐明舆地学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医药、交通、工业、农业、商业及民生等诸多方面之功能与价值,从而激励世人研习舆地,为国家民族振兴之用。
实施第二步计划时,她将实践作为衡量、辨识、检验真伪学问的唯一标准。实施第三步计划时,坚持当改必改原则,切实做到了存真去伪,毫不含糊;语法修辞逻辑,一体兼顾。落实第四步计划,则按增补换的顺序依次进行。
修改完整部文稿,瑚珊不仅把父亲的地学研究成果琢磨得通通透透,而且发扬创造精神,提出并解决了一系列新问题,填补了许多空白。父亲读后,如释重负,脸上愁云一扫而光。随后,瑚珊亲手誊抄,亲手装订,全书十卷,一式两本,完成之后,均交给父亲。父亲援笔题签曰:地理今释。其中一本由父亲保管,另一本由瑚珊珍藏。她一边收藏,一边遐想,打算结婚成家后,以此书为教材,向后代传道、授业、解惑,使孩子们都成为舆地传承人。这不是一般的设想,而是把舆地学从学者书斋和官府舆图印刷所中解放出来,开辟民间地学新时代的伟大构想。她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后来,此书作为最贵重的“嫁妆”,随瑚珊进入婆家,成为婆家的传世瑰宝。
授业诸儿 教子有成
乾隆末年,吴瑚珊嫁与本县罗洪村(今为隆回县罗洪镇)邹文苏为继室。
邹文苏,字望之,号景山,清乾隆三十四年(1770)出生,他七岁丧父,性敏好学。12岁应童子试,嘉庆十六年(1811)为岁贡生,候选训导。他辟室为古经堂,教授生徒,研究经学,长于“三礼”。曾以竹木为浑天仪,还仿制古衣冠、车乘、礼器等模型为教具,以示学生,开直观教学之先河。他善文工诗,著有《九献考》《礼器小识》《户书博论》《法书博论》和《景山遗集》等书。
吴瑚珊婚后生六子:汉纪、汉璜、汉勋、汉嘉、汉章、汉池。对六个孩子的教育,吴瑚珊跟丈夫一样重视。关于她教子学舆地的事迹,徐珂编撰的《清稗类钞》一书中载有这样一个故事:“新化邹景山明经文苏,性至孝,事其母曾太君,尽色养。课子汉纪严,不及程,辄怒。怒时闻太君言,即解。一日,怒甚。太君使汉纪聚灰为《禹贡山川图》,自临上坐视,而命其妇吴氏侍焉,即景山之妇也。”这里讲的是邹文苏教子,曾太君命孙儿画《禹贡山川图》以赎过的故事,其中的吴氏即吴瑚珊。可见,吴瑚珊教子学舆地的事迹早就是流传甚广的史实了。值得注意的是吴瑚珊与丈夫采用的教法毫无二致。汉纪用灰盘画《禹贡山川图》,实际上就是吴瑚珊向儿辈传授舆图测绘方法时采用的直观教法的再现。在直观教学方法上,夫妻俩可谓夫唱妇随,步调一致了。
直观教学有效地激发了儿子们浓厚的学习兴趣,不仅使六个儿子均酷爱舆地之学,而且造诣都很深。他们都不偏科,实现了一专多能。这六个多才多艺的儿子,人人有著述,个个是名人,都有卓越的成就与贡献。
长子邹汉纪(1795-1825),字伯申,小时候即有过目成诵之才,他酷爱《左传》,1 0来岁便能背诵该书。他才思俊逸,善诗能文,有诗文收入清代典籍。他通天文地理,仰观乾象,即能指示地上经纬。他还通音乐、声韵、诸子百家。可惜30岁便天折了。他生前笔耕不辍,著有《古今舆地图说》、《左氏春秋地图说》《銮村志》各1册、《五音表》5卷、《典韵》8卷、《二十二字母考》《字谱》各5卷、《幼雅》2卷、《重言》《连语》《天官书》《兵家一得》各1册、《后汉蒙求》2卷、《黅筱诗钞》3卷,《黅筱文钞》、《诗馀》等共1 8种45卷。其地理著作还考订了顾栋高书中的一些错漏之处。
次子邹汉璜(1803-1851),字仲辰,读书好深思穷究,对地理学、地方史、《易经》、历法、农业均有创见;他工诗词,善古文,精医术;且勤于著述,医著尤丰。计有《博览图序卦解》《归藏序卦解》《周易序卦解》《丹论》、《人识规矩解》2卷、《虫谱》2卷、《山经类谱》4卷、《齐民经》3卷、《外台秘要千金方类解》《产育宝庆集博论》《寒疫论》各1册、《灵素解》40卷、《伤寒杂病论笺》25卷、《伤寒论翼》6卷、《罗谷诗》6卷、《罗谷文》2卷、《南癸词》等共2 1种1 74卷。
三子邹汉勋(1805-1853),字叔绩,其成就为邹氏六兄弟之首。论学问,他与邵阳魏源、道州何绍基并称为“湘中三杰”。他勤于著述,著作约40种,500多卷,他的舆地学代表作《极高偏度说》,他创立的以地圆学说为基础的地图测绘理论,提出的“明分率(比例)、分准望(方位)、定中宫(坐标)"的绘图原理,奠定了他在中国近代舆地学发展史上的创建者和奠基人的地位。其事迹见《近代舆地学核心奠基人邹汉勋》。
四子邹汉嘉(1808-1854),字叔升,一生穷研经史,几十年如一日,他手抄《十三经》和《说文解字》,把百家杂说中有实用价值的内容摘录成集,把《读史方舆纪要》中出现的错误同古代舆地著作进行比较,加以考订。著有《声貌字类》《干支论》《海帆诗存》《四冠文集》等书,他的《论湘军成败之地理因素》赢得曾国藩高度评价。
五子邹汉章(1814-1861),字叔明,五六岁即从母亲学天下郡县方位,研读诸子百家。1851年应郡学试,取为准魁首。他致力于地理学、史学研究。著有《梦授记》1册、《谈天谱》2卷、《叔明诗文钞》9卷、《宝庆疆里记》22卷、《宝庆山水记》8卷、《宝庆险要图记》2卷、《湖湘水地记》4卷、《黔滇楚粤水道考》20卷、《皇朝舆地记》1 6卷等书。他的舆地著作详稽细核,到现在仍有很高的实用参考价值。
六子邹汉池(1817-1871),字季深,年5岁时,母亲每日教以经学千余言,即能背诵。他思维敏捷,口才流利,幽默诙谐。他与左宗棠相友善。有一天,左问他:“汝之学问,不在我之下,然世人知季高(左宗棠字季高)而不知季深,何也?”他答道:“高者人之所共仰,深者人之所莫测,故世人亲高远深。”其敏捷若此。著有《春秋说》1 2卷、《宝庆氏族表》1 2卷、《宝庆藩封表》《永历劫迁日表》《战国年表》《西周王朝考》《日食录》《流讫章首》各1册、《两汉月表》《舆地经纬度表》各2卷、《六合》《度里表》《春秋纪元甲子表》《春秋地名人名表》《新六国表》《邹氏受姓考》《后邹氏春秋》各1册,《篆文论语》4册、《滨竹山房诗文集》5卷等著作,共1 8种48卷。
世家文化 源远流长
中国舆地学说,古已有之。随着朝代的兴衰更替,民族的分裂融合,历朝历代的地图也经历了或缩或扩、或分或合的演变,地学理论也经历了自简而繁,集零为整,由稚嫩渐至成熟的过程。到了近现代,中国舆地学产生了一次质的飞跃,渐渐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系统的、日臻完备的新学科。地图印制由官办变为民办,由秘密变为公开,地图由黑白变为彩色,舆地尺从无到有,地理学走出学者书斋,变为学生必修的学科。在这次大飞跃中,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女地理学家吴湖珊,起到了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划时代作用。她为创建中国近代舆地学做了非常重要的启蒙工作。她呕心沥血,精心培育,使罗洪舆地学队伍从无到有,迅速发展壮大,成长为中国近现代舆地学集团的中坚力量。直至今日,邹氏子孙亲戚及族人中,仍在从事地理教学和研究的达200多人,这是中国的任何家学无法比拟的。从时间来说,截至1 975年,罗洪舆地世家研究地学长达200多年。从人数来说,传了7代共46人,另加外姓弟子82人,20世纪20年代,亚新地学社(含分社)员工达几百人。从成就来说,世家地理学著述多达190余种,这在国内外都是罕见的。罗洪地学世家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都是与吴瑚珊这位孕育者分不开的。可以说,没有吴瑚珊,就没有罗洪地学。今人何光岳先生曾把吴瑚珊誉为“中国第一位女地理学家”,恐怕还有待中国地学通史的认可。笔者认为:若论贡献,无论用中国地理学发展通史的眼光来看,还是用中国地学断代史的眼光来看,吴瑚珊作为中国第一位成功的女地理学教育家,作为中国近代舆地学之母,是当之无愧的。以下所举瑚珊后裔及所有徒子徒孙的成就贡献便是明证:
邹代藩,汉璜之孙,史地学者,辛亥革命有功人士。其事迹见《古今中外宝庆人·辛亥革命功臣邹代藩》和《历代名人与娄底·政治人物卷》。
邹代钧,汉勋之孙,集中国近代舆地学之大成者。其事迹见《舆地学大师邹代钧》。
邹世琦,字伯韩,汉纪之子。父亲早故,母亲欧阳氏课读严格,教授汉纪所著舆图,遂得传地理家学,著有《新宁疆里图记》2卷、《贵阳府疆里图记》1 6卷,还有《杨桥诗存》1册。
邹代过,字改之,世琦之子。曾校正《读史方舆纪要》1 30卷,撰附记4卷。著有《新化乡土志》8卷。
邹世青,字子狄,汉嘉长子,博学强记,尤熟地理,惜染瘴夭折,当时年仅24岁。
邹世可,字伯宗,汉章之子,2岁丧父母。精于天算舆地之学,每夜指点星座,推考历法,一点不差。助堂侄代钧创办舆地学会于武昌,译绘亚洲北段图74幅,为亚洲最精详之图本,受到英国著名地理学家傅兰雅的称赞。子代乐,字和之,亦善测绘。
邹世布,字伯张,汉池之子,长于诗吟,曾参与编修《黄州府志》及《湖北会典馆图》,测绘天门、江夏等县舆图。
邹世诒字子翼。祖父斗山,与文苏为兄弟,父鼎和。世诒长于诗词,著有诗词4卷。尤精于地图,参与测绘《大清一统舆图》32卷,还绘有《湘阴县志图》《新宁县志图》《直隶通志图》《贵州通志图》《湖北通志图》《湖南通志图》各1册。长子代立,字伯礼,曾佐父绘编地图,又分修《广西舆地全图》。世诒第四子代铎,字叔旦,主讲京师大学堂、湘学堂及八旗学堂,分纂《书经图说》,官国子监典籍、学部审定司行走。著有《中国水道表》。世诒第五子代辉,字季笃,留学日本,佐堂兄代钧以西法印图,遂开我国铜板彩印地图之先河。世诒次子仲智之子永鸑,字岐伯,光绪末年曾主讲桂林测量学堂。仲智次子永鸑,字岐仲,毕业于广西干部学堂,长于算学测绘。
邹世诒之兄世范,字伯常,其子代偰,字蒲卿,著有《广西舆地全图》2卷、《淇竹山房诗集》1册。世诒之弟子道,有子叫安代,字履仁,曾主讲南京同文馆和宝庆中学。辛亥革命时,他发动宝庆起义来响应大局,并成立军政府,又创立舆地新会于宝庆。著有《华越边界说》1册、《荷塘诗文集》6卷。安代弟仲良,其长子永敦,字元和,毕业于广西随营学堂,也精于测绘。仲良族弟季光之第三子永良,字易卿,精通舆地测绘之学,著有《测绘综要》4卷、《黄冈测量记》2卷、《钟鼎文录》2卷、《雪香榭诗草》2卷。
季光第四子永修,字觉人,博览群书,手不释卷,工诗和古文,尤精于经史舆地之学。后游学日本,又任武昌湖南旅鄂中学堂督学兼教员,后任教于新化中学。编著有《学文通识》14卷、《五洲大事记》6卷、《中国地记》24卷、《地理学讲义》3卷、《中外历史讲义》1册、《论勘界事宜》1册、《历史战争图说》5卷、《扬子江流域航行记》3卷、《废省改道议》2卷、《湖南地记》《直隶地记》《山东地记》《山西地记》《陕西地记》《河南地记》《甘肃地记》各1卷、《商业地理说》1册、《六洲志略》6卷、《东瀛随笔》2卷。又有《汉书校勘记》4卷、《论孟大义录》2卷、《说文通谱》14卷、《发蒙字略》5卷、《雅俗恒言》1册、《修身典范》4卷、《矿物学》3卷、《邹氏艺文提要》2卷、《邹氏谱谈》2卷、《邹氏家礼》4卷、《邹氏家训》2卷、《烟海楼诗文集》24卷。著述之多,也为世家中之佼佼者。仲良又有族侄永哲,字竹窗,著有《宝庆形胜疆里图》10卷。
邹代偰的堂弟人秀之长子永实,字西伯,办罗洪学堂,与弟永顺教授地理学。代偰又有堂侄永赓,字辅先,亦精测绘学。永赓堂兄仁伯,有次子鹏振,字叶候,广西干部学堂毕业,民国初年,曾任陆军第44军军长,也精于地理学。代偰堂弟宾卿之子永旸,字叔微,精数学和中西算法,著《测绘法》1册,办私塾以教导生徒。永旸堂弟永质,字文伯,也精通测绘算学,著有《弧三角和较术图解》2卷、《平三角和较术图解、附解》3卷、《普通实用绘图法》3卷、还有《勾股易知》《新化更漏表》等书。代锲堂弟提垣长子永煌,字剑仙,毕业于中路师范,工古文辞,尤其精通地理学,曾任教永州中学地理,湖南第二联中、新化中学国文。著有《大地志》《国文讲授大意》各4卷、《更生斋诗文集》7卷。代锲堂弟生明的长子永江,字若舟,曾任新化县议会副议长及黔阳知事,著有《测绘要法》1册。
邹永煊,字焕廷.康斋之子,是邹代钧的徒弟。永煊向代钧学习地理学,曾测绘罗田县地图,足迹遍于全国。辛亥革命前夕,邹代钧病故,他创办的武昌舆地学会也随之解散,其地图底片及制图仪器,都被中央学部购去,但学部无人懂应用技术。至此,邹氏地理学中衰。幸亏永煊在万难中振奋而起,又创亚新地学社总部于武昌,编辑刊印系列地图册,分门别类,共30多种。尔后又将亚新地学社,传给长子兴钜;兴钜殉职后,再传给长孙新垓,成为新中国地图出版社的前身。
邹兴钜,字伯庚,毕业于武昌方言馆,精通日文,任沈阳、武昌两大学教授,致力于地理学事业的研究,随时调查,随事更正,刊行中外地图册达30多种。1938年,日寇侵入安徽,将溯长江进犯武昌。国民党政府以亚新地学社有益于中国文化,欲保全它,便命令他们迁避,以防日寇掠夺中国各种地图。于是永煊领头,兴钜随后,用1 0多艘大帆船分载印刷机器和图册,由武昌运往故乡新化,继续编印图册,亚新舆地社才赖以生存下来。但邹兴钜也因此积劳成疾而病故,实为我国地理学的一大损失。邹兴钜著有《春秋战国图说》《中国历代疆域战争合图》各4卷、《中国分省图说》2卷、《华英对照列国图》40幅、《京省道县图说》2卷、《河南道县图》44幅、还有《江苏道县图》1册。兴钜之弟兴觉,字仲仁,也毕业于武昌方言馆,著有《袖珍中外地图》《现世中外地图》各1册。
邹新垓,兴钜长子,从清华大学地理系毕业,并被留校工作。在西南联大工作期间,曾考察过滇西1 0多县的地质。他继承父祖地理学及出版家业,藏书1 0多万册,为民国时大藏书家之一;其所藏中外地图,则为全国之首。他朝夕钻研地理学,旁稽博考,结合实地调查考察,著述达数十种。还曾主讲成达高中女校、新化师范、国立师范学院地理系,桃李满天下,把世家地理学传播到全国各地,为祖国培养了大批地理学人才。主要著作有《世界地理纲要》1册、《中国日本中印半岛南洋群岛航空图》8 1幅,为中国航空图最完整者,还有《新世界列国地图》《本国析类分省地图》《袖珍中国分省地图》各1册,他主编清华大学《地学集刊》多年,发表了《西北地理与土地利用》《滇缅铁路的经济地理》等许多重要的地学论著。这些论著,集中反映出他精湛的舆地学术造诣和研究功底,从而把世家地学从地表研究推进到地质研究的新阶段。
来源:《魏源研究》杂志
编辑:卢春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