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国图志》是中国近代第一部系统介绍世界各国地理历史的巨著,它的诞生犹如一声春雷,惊醒了沉睡在天朝上国迷梦中的中国知识分子,成为建设现代化富强文明国家的一个新起点。这部伟大著作的诞生,要追溯到180年前,魏源与林则徐在北固山下的江口会见。
林则徐对镇江十分熟悉,到广州禁烟前,他在江浙任职十多年,做过两江总督、江苏巡抚、江苏按察史、江宁布政使和管理大运河的盐运使,他主持的疏浚镇江徒阳运河和练湖水利治理工程,“为吴中数十年之利”;他曾给焦山水晶庵题写过一副绝佳的楹联:“江月不随流水去;天风直送海涛来。”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七月,因“禁烟”获罪的林则徐被发配新疆伊犁效力,他从广州出发,到浙江镇海与正在抗敌前线指挥抗英作战的两江总督裕谦会面,然后沿京杭运河而来,准备经过镇江西去。打听到行程的魏源从扬州挈园来到镇江,在江口的一家旅社与林则徐会见。林则徐与魏源虽然身份悬殊,一个贵为封疆大吏,一个做幕僚谋生,但两人志向一致,已有二十多年的深入交往。对林则徐广州禁烟,魏源十分拥护支持,并充满期望。这次老朋友相聚,两人同住一室,彻夜长谈,临别时林则徐把他在广东辑录的《四洲志》和收集的《华事夷言》、《滑达尔各国律例》等介绍外国的文献交给魏源,委托他编写《海国图志》。其中的《四洲志》,是一份长达9万字的介绍各国概况的资料,是林则徐组织人从美国长达1500多页的世界地理历史著作中摘译出来的。他期望通过编写《海国图志》让国人睁开眼睛看世界,以“即因其所长而用之,即因其所长而制之”,达到“以期能开吾国民眼界,悟得御侮之道”的目的。
对这次会见的过程,南开大学来新夏教授在《林则徐年谱长编》中有明确记载:1841年7月中旬,林则徐在京口会见魏源。两人同宿一室,对榻倾谈。林则徐把有关《四洲志》的全部资料交给魏源,希望他编《海国图志》。在此之前,魏源已有这个想法,并写过类似的文章。他曾根据道光二十年(1840年)在宁波、台湾等地收集的英俘所述的英国情况,写成《英吉利小记》一文。对这次会见,魏源写了《江口晤林少穆制府》诗二首:其一为“万感苍茫日,相逢一语无。风雷憎蠖屈,岁月笑龙屠。方术三年艾,河山两戒图。乘槎天上事,商略到鸥凫。”其二为“聚散凭今夕,欢愁并一身。与君宵对榻,三度两翻萍。去国桃千树,忧时突再薪。不辞京口月,肝胆醉轮址。”两人在会见中深入交流,抚今追昔,国事茫茫,百感交集。
在镇江会见后,林则徐介绍魏源去做两江总督裕谦的幕僚,因此魏源再次投笔从戎,到镇海前线协助裕谦备战迎敌。不幸的是,一个月后鸦片战争镇海保卫战失败,裕谦殉国。魏源带着战事失利的悲愤,在扬州挈园(现在扬州新仓巷37号)家中,着手编写《海国图志》。他以《四洲志》为基础,广泛收集中外著述,分门别类,增补整理,并往澳门、香港游历采访,在1842年完成了50卷本《海国图志》,并于1843年在扬州正式出版。以后又不断增补,到1847年,将它扩充到100卷。这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著作,它以“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为目的,广泛介绍了欧洲主要国家的历史沿革、科学技术与制度文明;它打破传统的天圆地方、天朝中心的价值传统,树立了五大洲、四大洋的知识理念,传播世界近代自然科学知识,详细介绍各国文化传统、社会制度、风土人情,为当时封闭的中国迎来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时代新风。虽然这部书出版后没有产生魏源所期望的影响,但他“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却成为后来中国洋务维新运动的先导,使近代中国走上了富国强民的崭新道路。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部书传到日本后立即引起轰动,被称为“启动日本强盛的中国奇书”,从1854年到1859年印刷了15版,书价飙升了3倍多,并由此拉开了日本明治维新的序幕。
魏源虽是湖南邵阳人,但一生主要活动都在江苏。在完成《海国图志》三年后的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做了几十年幕僚的魏源,在52岁时通过补行殿试,被赐同进士出身,当上了东台县令,以后迁任兴化县令。1853年2月,在太平军占领南京以后,正在担任高邮知州的魏源被指控影响南北邮路畅通而被参革职。1857年3月,64岁的魏源病逝在杭州僧舍。
《海国图志》虽然没有根本改变魏源的命运,但改变了整个国家的命运,从此改革开放、建设富强文明的国家,成为中华民族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今天,《海国图志》的故事已被编入中学历史教科书,一百多年前从镇江江口点亮的现代化航灯,照亮了一代代中国人前进的航程。
来源:金山网
作者:张大华
编辑:胡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