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望云峰丨欧阳璐:答案一定在某本书里

来源:《望云峰》杂志 编辑:卢春玲 2024-03-07 09:10:20
 
—分享—

人在小时候会知道自己十多年之后在哪里吗?我想是不知道的。

但是十多年后,当我从隆回县的一个小镇上来到长沙,走到长沙的街头,闻到风中的广玉兰花香时,就知道我是应该来到这里的。

十多年前那个对话又回荡在耳边:“老师这是什么花呀,好大好香。”

“这是广玉兰。”

那个小女孩站在茂盛的大树下,怔怔地看着这些硕大的白色花朵,这是她的家乡没有的。

小女孩的家乡在遥远的小山村,那是她第一次出远门。她来到这里的原因是在镇上学区组织的作文竞赛得了一等奖,被奖励来长沙游玩。

后来小女孩就更加爱看书。

因为她知道没有那篇作文就不会去长沙,而那篇作文写得好是因为她看一本她妈妈给她买的作文书——《小学生优秀作文选》,并且运用了里面的一个成语——虚惊一场。

虚惊一场到底是什么意思?其实没有人告诉她,但是她一直懵懂寻思,并且构思出一个与此相关的故事来。

结果参加了作文竞赛,把这个虚惊一场的故事用了进去,竟然得了一等奖。

后来的作文一直写得很好,经常有一些文章发表在全国各大刊物上。其实到底作文应该怎么写?到现在我好像也并不知道,就像我当初我看那本《小学生优秀作文选》也不知道它会将我指引向长沙。

十多年后,我作为一名湖南大学的研究生走在了长沙的街头,嗅到了记忆中的广玉兰花香。我终于到达。

可是我来这里又该干什么呢?学新闻传播学的我当然是进媒体,而为什么选择了这个专业?那是因为读初中的时候在《中学生百科》上看到何炅的职业理想:记者。

我就牢牢地记住了这个职业。因为何炅是我很爱的一个明星,那个时候他在《中学生百科》上有专栏,我会每一期都认真看。要说的是这份杂志我还是自己去邮局订阅的,我妈妈也并不知道她给我吃饭的钱用来订杂志,然后每次在食堂打饭都小心翼翼了,因为要存钱。当然我也真切地感受到比吃到好吃的菜还喜悦的,那收到杂志的心情。

不过当时我也不知道以后真的会当记者。当真正觉得靠近这一行的时候,是在我在读研究生实习的时候,当时实习的全部是各种媒体,纸质媒体、电视媒体、网络媒体都呆过。要说的是在媒体实习真的是很辛苦,特别是做突发性事件报道的时候。记得有一次早上五点多实习老师打电话给我说有个地方起火了,我连衣服都没来得及穿好就冲出了门,都说媒体是把女人当男人使、男人当畜生使,我仿佛也从来没有把自己当女人。

但是家里是一直觉得我不应该干这一行的:女孩子考个公务员、当个老师稳稳当当多好?

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我没有进媒体而是进了一家比较大的企业,做了喜欢的文案策划工作。这里面一个原因是一段在网络媒体上早班的实习经历将自己累得内分泌失调了。不过我进企业家里还是不理解:这种企业多不稳定啊,万一倒闭了呢?

稳定?说实话我脑海里从来没有稳定这个概念。人生不是要不断尝试、经历吗?那种一成不变,从入职就能看到退休的工作有什么意思呢?

当然后来也从企业辞职了,进入到了媒体,集编辑记者于一身,因为我还记得当时看的《中学生百科》里面何炅的职业梦想。

只是每当在采访完深夜赶回家熬夜写稿的时候,我也在想,我到底是为了什么?

有一回,无意中看到自己以前的摘抄本,那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面的一段话:

一个人的一生应该是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

这段话我怎么会忘记呢?这是我看的第一本外国文学作品,进入隆回二中读高中的时候,我第一次写作文就被当做范文念,里面就引用了这段话。

或许这段话就是不断折腾的答案吧。

在长沙折腾也有几年了,只是一直都是一个人。

为什么?有一天在整理书架时翻到一本书,想起以往的事情来。

那是在企业上班的时候,有一个失恋了的女同事发了一本电子版的书籍给我,我看了一下,书名是《30岁之前别结婚》,这种一看就带有点噱头意味的书籍按照以往我是不屑的,但我点开第一页居然读得很入迷,更是在两个小时内一口气读完,里面的一些观点在当时很震惊我,比如:

婚姻不是解决你生活的宝药,它不是那么充满魔力的、有改头换面作用的经历,也不是在你感到迷失和不完整的时候逃往的避难所。任何人都可以在任何时候结婚,婚姻只是人类多种关系中的一种,人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进入、退出。

这给了当初为了完成家里结婚任务的我很震撼。仔细想想真的是这样的,婚姻确实没那么紧急重要,女性渴望婚姻只是渴望安全感,但是真正持久的安全感只能来自于你的内心。你如果没有婚姻也能给予自己安全感,那么无论何时结婚和谁结婚你都不会很差。

于是,那个时候我开始琢磨自己获得安全感的来源:独立的经济能力;一个人也能获得快乐的能力;不断清晰的认知能力才是安全感的核心。

当然,我也知道,给予自己安全感的还有一位很重要的朋友——书籍。

现在的我,在长沙也有一个很大的书房。每当下班回到家,走进书房,就仿佛走进了内心朝圣的世界。外在的任何问题当不会让我恐慌。

关于读书,记得有人曾经问过一个问题:我读过很多书,但后来大部分都忘记了,那读书的意义是什么?

有一个回答很妙:当我还是孩子时,我吃过很多食物,现在已经记不起吃过什么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中的一部分已经长成了我的骨头和肉,读书对人的改变也是如此。

是的,这一生,我们太想追寻一些意义了。

我们太想突破自我,获得真知,解决痛苦……

读书不能马上解决这些,但是请相信,人生所有的这些:

答案一定在某一本书里。

来源:《望云峰》杂志

编辑:卢春玲

阅读下一篇

返回隆回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