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望云峰丨马君:一碗豆腐脑

来源:隆回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马君 编辑:杨晓 2024-05-22 09:58:26
 
—分享—

想念一碗豆腐脑,从每一个周末开始!

这个“五一”假期,我带着家人出游了两天,前日一回来,头脑里就清晰地闪出“豆腐脑”三个字来!

昨日清晨,如往常周末一样,我又迫不及待地奔向离家20分钟路程的朝阳市场旁边,花2元钱,买上一碗豆腐脑。

“您来了!好久不见!”师傅面带笑容。

“好久不见!生意好啊?”见到他,如故友重逢。

“好。”简短对话间,一碗豆腐脑早已打好,双手递将过来。

看我正忙着微信付钱,他依然面带笑容:“不急不急,先吃,再付。”话语中渗透出欢喜。

他手法娴熟,也无需多问,因为熟知我的口味。

我迅疾收起手机,双手接过豆腐脑。我或站立或坐在师傅旁边,细细品尝,或与他攀谈起来,或什么也不说,就看着他为其他顾客服务——这样便开启了甜蜜而美好的一天。

师傅姓范,本地人,中等身材,年纪与我相仿。范师傅,为人非常实在、谦和,给人一种亲切感、舒服感,如同他的豆腐脑。他的豆腐脑,甚是细嫩,入口,柔滑;入喉,清爽;下肚,沁心!每次吃完后,闭上双眼,咂几下嘴,回味几秒钟,我便顿感神清气爽、力量满满,一周的辛劳全消!

豆腐脑,可堪豆腐中极品,美味好吃,却制作相当不易,不单是个技术活!

听范师傅说,他干这一行已十五六年了。他还告诉我,要想打磨出原汁原味且鲜嫩可口的豆腐脑,除了精心选豆、细心磨豆、用心滤浆之外,至少还要把控好三道“关”:一是浸泡黄豆时间,二是石膏量,三是水温。这三“关”还得分冬夏,即需根据不同季节、不同气温适当调整,灵活处置。

我想我是懂的,因为我儿时就跟随父亲打过多年豆腐。记得那时每年年底,村里家家户户都要打豆腐。在此之前,先要做一系列准备工作,如备柴火、挑井水、选豆、去皮、浸泡;准备工作完成后,才进行磨浆、煮浆、过滤、加细、点浆等一系列复杂工序,虽然辛劳,但心都是快乐的。于大人而言,可以喜庆丰收,谋划来年;于小孩而言,有好多好吃的,有新衣鞋袜帽,有鞭炮,还有红包!

相较于范师傅制作豆腐脑,尽管那时制作工序较简单,手艺较粗糙,但原理相同,上匣子前叫做豆腐花,闻着那四处飘逸的浓浓香味,当时吃起来的幸福感、满足感一点都不亚于现今的豆腐脑。

众所周知,豆腐脑、豆腐花含有铁、钙、磷、镁等人体必需的多种微量元素。我爱它们,不仅仅是因为价钱便宜、口感甚好且营养丰富,更是因为它们内在的品质!

据说,宋代有位姓王的制豆腐师傅,为了将其制豆腐技艺传承下去,临终前吟了一首叫《豆腐诗》的小诗,并让他儿子用笔认真地记录了下来:“朝朝只与磨为亲,推转我边无大法。碾出一团真白玉,将归回向未来人。”

我很喜欢这首小诗,不仅因为语言质朴,如同我的生活,还有它的出身,恰似纯色的璧玉,洁白无瑕,更因为它甘于奉献,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犒劳于那些勤劳质朴的人们。它要告诉爱它的人们:只要你热爱生活,热爱劳动,它愿将它的一切美好献给你,于一方烟火里看见日子在升腾!

据了解,豆腐始创于我国西汉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可谓源远流长!

历代文人墨客与豆腐结下了不解之缘,留下了动人的故事,甚至为它写下了不少的名句与佳作。

唐诗中就有描写豆腐的名句“旋转磨上流琼浆,煮月铛中滚雪花”。生动,形象,且极富画面感!

宋代理学大儒朱熹有诗云:“种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腐。早知淮王术,安坐获泉布。”据清初文言小说集《坚瓠集》载:豆腐为西汉淮南王刘安首创。其中的“淮王术”,即淮南王制作豆腐的技艺、方法。前两句形象地说明了农家种豆之辛苦,后两句反衬豆腐的经济价值。由此可知,南宋时市井上就有以卖豆腐“获泉布”(获得金钱)的专门作坊了。

除了爱吃肉,东坡先生还对平淡无奇的豆腐颇有研究。经他之手,价格低廉的豆腐竟然被做成了舌尖上的美味。他为此还写下了“煮豆作乳脂为酥”的诗句;后来,人们将之命名为“东坡豆腐”。

元朝诗人张劭也酷爱豆腐,曾写过一首赞美豆腐的七言律诗:“漉珠磨雪湿霏霏,炼作琼浆起素衣。出匣宁愁方璧碎,忧羹常见白云飞。蔬盘惯杂同羊酪,象箸难挑比髓肥。却笑北平思食乳,霜刀不切粉酥归。”这首诗写出了豆腐的主要特点和可爱之处,写得颇为贴切有趣。

豆腐本身无味,却能兼百草之味;而豆腐脑鲜嫩柔滑,营养更丰富,更便于人体吸收,更利于身体健康。

它们的原材料,都取之于五谷之一的“豆”。豆,予多取少,无麦之芒,无稻之柔弱,更无高粱那张扬之个性!它低调、包容、谦和;它不慕名利,甘于默默奉献,最后甚至将自己那细小的身躯也化作了火苗,亮堂了农家人的灶膛,温暖了农家人的胃!

常言道:“吃肉不如吃豆腐。”而我想说:“最美莫过豆腐脑!如此佳肴,当长存人世间!又怎能让我不想它!”

“最是清廉方正客”“信知磨砺出精神”,如此品质,如此精神,当永存天地间。豆子如此,人亦如此!

最爱人间豆腐脑!而从小就吃着它们的我,得以健康成长,应时时感念它,心往方正,同时更应向它好好学习——立身处世,清白为人。

来源:隆回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马君

编辑:杨晓

阅读下一篇

返回隆回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