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望云峰丨肖若储:扛谷子

来源:隆回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肖若储 编辑:杨晓 2024-05-30 14:21:49
 
—分享—

江南,硕果金黄,稻花飘香时节。湘西南的隆回,沃野里大部分种植的中稻,此刻正是收获时段,到处一派繁忙的景象。田地里的收割机、打谷机;省道上穿梭返乡的大小车辆;新新高速路各标段的施工工地干得热火朝天。于我,这又该到一年回家去扛谷子的时候了。

今年年中,虽然遭遇过极端干旱天气,但隆回特别是其中部的小平原兼丘陵地区,水稻产量似乎没有受到多大的影响,以党代表、种粮大户王化永所处的羊古坳镇为辐射,毗邻金石桥、七江、司门前、六都寨、高平等镇,普遍收成大好。农民伯伯们半年的辛苦,都变成咧嘴的笑容,我家也没有例外。

父亲打电话给我,为防下雨而抢收,周一的晚上务必让我回家,去扛那二亩田收割的二十六大袋湿稻谷。

邻居已用他家的三轮车,将那些谷袋,免费帮运送到了家一楼的堂屋里,谷袋子鼓鼓囊囊、整整齐齐的。我归家时,父母已累得摊在竹椅上,准备小躺一会,等着我一起吃晚饭,毕竟两老都七十多岁的人了。母亲急急地弄了几个好菜,荤素搭配,我下班便马不停蹄驱车回家,肚内空空如也,便狼吞虎咽了一番。其实扛谷子是我年年都在干的活儿,尽管父母反复表示:种完今年明年就不再种了,可年年却还是必须课,美其名曰吃自己种的粮食放心。扛谷这个体力活对于中年的我,不算太重活,只是我平时靠的是爆发力,而没有持久力。

反正也就二十六袋,开干!嗖的一声,第一袋谷被我从中抱起甩上了左肩,大约七十斤重,不在话下。根本不用手抓,“噔噔噔”一顿疾走,登上三楼顶,堆在屋檐下,解开袋口短绳,防止捂坏(尽管冒着热气,但也没有摊开,防止夜里下雨)。迅速下楼,开始第二趟操作。这样的过程,每趟需要4分钟左右。直接上肩,找到着力的黄金点,不用费力拽着袋,重复,渐渐汗如雨下,索性将上衣脱掉,不听劝的赤着膊全然不顾谷尖扎背。还别说,一股新稻的清香沁进肺腑,满满的成就感。

一鼓作气扛了十来袋,肩膀无事,脚步却沉重了,上楼的速度逐渐慢了下来,只能一步一步的踩稳着走,还不时要借助楼梯护栏,眼睛盯着脚下阶梯,一脚一脚的数啊,结论是:除去上四楼顶的阶梯,至三楼共是六十九级。每一次咬牙,挪完这六十九级,就感觉如释重负,附带每扛完一袋,在谷袋上坐会,小憩几分钟,间歇还帮母亲拾掇几桶快已晒好的谷子上电风车……这样,时间就拖得越来越长了。扛完所有的谷袋,时针指向十点半。

收获果实,也需时间和体力对付。接下来,还需几次晾晒梳翻,风车去瘪,入仓……更要变成每餐的柴米油盐,真为老母亲担心了,这要她一人亲力亲为的活啊,艰苦朴素了一辈子,“有一份热,发一分光”始终是她的人生信条,年年在延续。

第二天赶早才去上班,这一晚我也就在家住下,却遗憾没有更多的时间陪伴母亲,和她说上些人生的喜乐,她一定是超负荷的。人长大了,新的工作,新的责任,新的家庭,新的压力……母亲肩上的担子,绝不会轻些的,作为农村妇女,家庭劳动的主心骨,每天不会停下的劳作,不会停下的作物周期,对儿女们的牵念和助力,周而复始……我语噎了。但愿劳动人民都能健康长寿,全中国的父母都能安度晚年,乡村振兴让所有农民富起来,自然包括我的双亲。

凌晨五点多,我偷偷起床,为了不打扰到太劳累而恰恰睡眠质量不好的老母亲。此时她可能刚睡熟,没有发现我要走。我迎着晨曦,发动车辆,开上省道。窗外,车灯亮着,路上早起赴工作的人已较多,开着摩托或皮卡……路两旁绿树红花,和大地的主人们一起,精神抖擞着,喜气洋洋。

来源:隆回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肖若储

编辑:杨晓

阅读下一篇

返回隆回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