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开放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促进共同发展的长远考量。在这条征程上,不得不谈谈我们家乡的先哲——魏源。
作为晚清思想代表人物的魏源,他传承了“心忧天下,敢为人先,实事求是,经世致用”的湖湘文化精髓,在鸦片战争结束后编纂了《圣武记》,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以林则徐编译的《四洲志》为基础,广泛搜集中外有关资料,编撰《海国图志》,第一次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首开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先河。
一百八十多年前,那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顷刻间风行天下。“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呐喊划破长空,世人都记住了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先驱——魏源。
这个伟大的思想家,于公元1794年出生在隆回,饮一都河水长大,他的思想也如河水般源远流长,在金潭的老人口中,谈到魏源从小就迷恋读书,九岁应童子试时,县令随口出一上联:杯中含太极,魏源应声对出下联:腹内孕乾坤。乾坤者,家国也。魏源心忧天下。
“知人不深,识人不准,往往会出现用人不当,用人失误。不知人之短,不知人之长,不知人长中之短,不知人短中之长,则不可以用人,不可以教人。”这句话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其中引用的就是魏源的话语,旨在阐述知人善任的道理。正如有人评价:“魏源在中国几千年当中是一个特立独行的知识分子,他站得很高,看得也很远”。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引用了魏源最闪光的名言“师夷长技以制夷”。这句话是魏源对国家富强一腔热血的期盼,魏源向往着一个开放的中国。
魏源的进步思想,贯穿着一条爱国主义的红线,这在当时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他的变革法制、重视人材、富国强兵、讲求实学、发展经济、建立近代工商业使国家富强等主张,对于当时政治和学术思想的影响是巨大的。魏源和其他历史上伟大的先哲一样,虽然也毫无例外地受到那个时代的制约,但他的进步思想所放出来的奇光异彩,却透过世纪的烟云,照射未来。
先哲魏源,深深激励着我们。我们要认识到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我们要学习魏源的爱国主义精神。
来源:隆回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阳绵瑜
编辑:杨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