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望云峰丨谭奇洪:端午时节话端午

来源:隆回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谭奇洪 编辑:杨晓 2025-02-10 10:03:22
 
—分享—

今年不同于以往,阳历才五月二十几日,阴历刚刚接近四月下旬,过端午的话题在各个地方、各种场合、各类媒体上便热起来了,有关活动也火起来了。

这也难怪,在我国,过端午的习俗已有两三千年的历史。端午节的由来,可谓众说纷呈,有古人崇拜天象祭龙祖说,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孝女曹娥说,纪念介之推说,忌讳五月初五“恶月”“恶日”说,迎夏至说,蓄兰沐浴说等等,不一而足。而影响最广,古今人们最为信奉的乃是纪念屈原说。

尽管在屈原之前端午的习俗可能早已有之了,但人们大多仍倾向于相信端午是由于屈原的原因。的确,在我国,无论何时何地,对古代楚国爱国诗人屈原投汨罗江而亡的事迹几乎老孺皆知。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屈原列传》中明确记载:先后担任楚国左徒与三闾大夫的屈原忠君爱国,正道直行,变法图强,希望最终由自己的祖国楚国统一天下,却受到上官大夫靳尚令尹子兰一班小人的毁谤打击,被楚怀王和楚顷襄王疏远、流放,以至楚国在秦国进攻下丧师失地,完全失去了统一天下的可能性。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率人攻破楚都城郢,屈原理想破灭,就于这年的五月初五日在流放地湖南湘阴,投入汨水(即汨罗江)以死。屈原身亡后,民间是否便开始过端午,《史记》中未多言说。南北朝南梁时期吴均所著的《续齐谐记》中说:“屈原以五月初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于此日以竹简贮米投水祭之。汉建武中,长沙区回白日忽见一人,自称三闾大夫,谓回曰:‘闻君常见祭,甚善。但常年所遗,并为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可以练树叶塞上,以五色丝转缚之,此物蛟龙所惮。’回依其言。世人五月五日作粽,并带五色丝及练叶,皆汨罗之遗风。”从那以后两千多年来,华夏大地遍受影响。唐代诗人文秀有《端午》诗道:“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勘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北宋梅尧臣的《五月五日》意思相近,说的是:“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何尝奈馋谤,徒欲却蛟龙。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纪念屈原的端午节可能最早在南方古楚境内流传,后与各地一些在五月开展的古老祭祀祈福活动相融合,便逐渐形成了具有厚重内涵的大型人文活动。“端午”一词,最早见于西晋的《风土记》:“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为什么叫“端午”呢?“端”,古汉语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称“端五”亦即“初五”。《说文解字》云:“端,物初生之题也。”就是说“端”为“初”的意思,所以五月初五被称为“端五节”。清代满人富察敦崇所著《燕京岁时记》中认为:“初五为五月单五,盖‘端’字之转音也。”古人习惯把五月的前几天分别以端来称呼,《岁时广记》说:“京师市尘人,以五月初一为端一,初二为端二,数以至五谓之端五。”又,古人以天干地支来作为载体,天干承载天之道,地支承载地之道,设天干地支以契天地人事之运。古人纪年、纪月、纪日、纪时通用天干地支,根据干支历,按十二地支顺序推算,第五个月即“午月”,午月午日谓之“重午”。因这是五月(午月)的第一个午日,所以叫作端午或午日节。而午日又为“阳辰”,所以端午也称为“端阳”“正阳”此外端午还被称作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天中节。端午作为我国最受人们重视的一个日子,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现已成功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端午节从古至今,有一系列独特的民间习俗或曰文化活动。北宋苏轼曾作《六幺令·天中节》词,其中说道:“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舞。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这里讲述的种种活动,有的直到现在还在进行。端午节的传统活动有哪些呢?主要有包粽子、赛龙舟、佩香囊、插艾草、挂菖蒲、喝雄黄酒等等。除了这些普遍习见的活动,还有某些地方特有的做法,如手臂上缠虎符、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游百病、备牲醴、飞纸鸢、比武、击球、荡秋千、吃五毒饼、吃咸蛋等,但有的迷信色彩太浓或未显出特异处,或者缺乏时代性,活动内容渐已消失。

端午包粽子、食粽子是各地所有人都喜欢的事情。粽子因用料、形状不同,故也有不同叫法。古时人们用菰叶(菱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简装米密封烤熟,称“粽”。而今天人们主要用大箬竹叶、芭蕉叶等较宽阔的植物叶来包裹,形状多为三锥体、圆锥体,有的地方还包成圆柱体,有一节的,也有三五节甚至六七节的,寓意芝麻开花节节高。粽中所包食料因地方物产不同而有差别,主料是糯米,可以是纯糯米粽,但现在人们会加入各种馅料,有加红豆黑豆的,有加各味猪肉的,有加各种海鲜的,有加红枣蜜脯的,有加蛋黄板栗的,还有加其他令人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好东西的。粽子包成形后,必须用一根细线捆结实,线可以是麻线、棉线,南方则多用放在火上燎烤柔软了的棕树叶。

粽子包好了,接下来的功夫是放到锅中煮,锅里得加入带碱性的水,起码要煮三四个小时。小时候我在老家看父母端午节前包粽子,常常要煮大半天或一晚上。粽子煮熟了,大人孩子往往忍不住要人人“尝”一个。可让每个人都能尽兴,那得等到端午节那天早餐时方可。

在我家乡湘西南一带,过去端午节早餐必须食粽。每家每户,把一大串原来包好煮熟的粽子再煮热,然后大家尽情享用。食粽时若能在一个盛有砂糖的碗中蘸点糖,或是从一个盛有咸辣蒜泥的碗中沾点蒜泥,那味道自是妙不可言!当然,北方有的地方不产糯米,所以也有不包粽子而是就地取材包饺子炸年糕的,做法虽不同,但意思到了,同样觉得端午节有趣。

赛龙舟则是一项很具吸引力的水上活动。昔日屈原投江,人们划着舟船从四面八方赶来救他,据说赛龙舟就此而起。作为一项集体划桨竞赛运动,划龙舟在我国南方普遍存在,在北方近河湖的地方也得到较好开展,和包粽子一样,在我国也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唐人张建封曾作《竞渡歌》,描写五月五竞赛的情景道:“……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桡。”这种竞渡即赛龙舟的经过,和今天比赛的情形何其相似!

赛龙舟所用的舟船,其实是颇有讲究的,一般狭长、细窄,由船头,船身、船尾三部分构成。龙头的颜色有红、黑、灰等色,均与龙灯之头相似,姿态不一,一般以木雕成,加以彩绘。今天所见都是龙头,古代却还有虎、豹、狮等猛兽头状,以希望借得它们的雄姿猛力。龙尾多用整木雕,上刻鳞甲。除龙头龙尾外,龙舟上还有锣鼓、旗帜或船体绘画等装饰。如广东顺德龙舟上饰以龙牌、龙头龙尾旗、帅旗,上绣对联、花草等,还有绣满龙凤、八仙等图案的罗伞。普通龙舟没有这么多的装饰,多饰以各色三角旗、挂彩等。古代虽有如《龙池竞渡图卷》中所画的龙头高昂、硕大有神、雕镂精美、龙尾高卷、船身有数层重檐楼阁之类华美精丽的龙舟,但大多简洁,往往是因陋就简制作而成,不像当今打造龙舟已成为专门工厂的精湛技艺。现在的龙舟厂中,加工虽流程化却须精益求精,时时处处容不得半点马虎。

因龙舟大小不一,故赛龙舟时划桨的桡手的数量也不相同。龙舟的长度短的只有十几米,长的有三十多米。参赛人数则从十多人到二三十人、四五十人、甚至七八十人不等。如广州黄埔一带龙船,长33米,路上有100人,手约80人。南宁龙舟长20多米,每船50-60人。湖南罗县龙舟则长16-22米,桡手24-48人。福建福州龙舟长18米,桡手32人。而现在中华龙舟大赛所用龙舟,规定采用两种规格,一种长13.5米,桡手12人;一种18.5米,桡手24人。不论多长,龙舟一律限宽,舟中最宽的地方不过1.1-1.2米,而龙头、龙尾处宽度只有十几厘米。龙舟上除了划桨的桡手外,还允许有鼓手一人,舵手一人。鼓手男女不限,坐于船头,是全舟的中心和统帅,其击鼓必须铿锵有力,节奏鲜明,整齐划一,并能根据舟中桡手反应和四周别的船的情况及时调整鼓点的快慢高低及轻重,这样桡手们才能同时用力,奋勇争先。舵手居于舟尾,虽年龄不作规定,但应该是富有把舵经验的老把式,其是全舟的灵魂,龙舟在行驶过程中要如何平稳,如何转向,往那边偏一点,全在于这人的操控。

过去赛龙舟主要是男人的节目,但现在妇女也都广泛加入项这项活动中。我前不久在广东新兴县看到佛山顺德、广州白云、南海、广西贺州、江西九江都出动了女队参加龙舟竞赛,感觉真是巾帼不让须眉。

龙舟竞赛中,桡手们往往分两边坐着划舟。但听说湖北黄冈则是站着划舟的。这是因为这里的习俗受古代三国时期东吴水师操练的影响,水师操练时舟中所有人都是站立的,否则怎么出战迎敌?

赛龙舟既能培养人们的身劲手劲,锻炼人们的毅力、耐力,也能锤炼大家团结、协作、勇往直前的集体主义精神,故大受喜爱。在我国北方内陆区,由于没水致使赛龙舟活动无法开展,可那些地方的人们发明了划旱舟,也进行竞赛运动,这样就弥补了无水的遗憾。现在赛龙舟已从我国流传到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不同国家与地区的人们看到中华龙舟竞赛时都跃跃欲试,加入到龙舟队伍中来的人越来越多。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不久前宣布,今年即将举行的巴黎奥运会已把龙舟竞赛列为观赏表演项目。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后龙舟赛可能成为奥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当然能不能成为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并不重要,但这充分说明了这项由中国人发明并遥遥领先的活动在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越来越广。

端午的其他活动内容,也颇具中国汉民族传统特色。如佩香囊,主要是过节那天小孩佩戴香囊,香囊由孩子的母亲、姐姐等妇女用彩色布料、五彩丝线等精细绣作而成,里面盛以朱砂、雄黄、香料、其他好闻的药物等等。盛上物品后再扎紧袋口,用五色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精巧可爱。佩香囊有点缀装饰作用,但主要还是为了驱邪除瘟、祛毒避瘴。

端午插艾叶、挂菖蒲的作法也极为常见。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家家户户都要洒扫庭院,以营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这样做的目的和佩香囊几乎是一样的,还是要驱走邪气和妖魔鬼怪,保得健康平安。

端午喝雄黄酒、点洒雄黄水的习俗也为人们代代相传。在古代,雄黄作为一种中药药材,被用做解毒剂、杀虫药。雄黄酒是用研磨成粉末的雄黄炮制的白酒或黄酒。古人缺乏科学观念,认为雄黄可以克制蛇、蝎、蜈蚣等,加上误以为疾病的产生皆由鬼邪作崇所引起,连有着千年道行的白蛇精喝下雄黄酒后都被打回原形,那喝些雄黄酒自然可以保健、避疫。就连不能喝酒的孩子的头上、身上也要抹上雄黄酒,以求这样可使百鬼畏惧,孩子得以长命百岁。

种种活动,难以详尽列举。作为一个传统节日,端午经历了两三千年却仍有魅力,让人们有新鲜感,能引得人们注意、为之使劲和用心,这无不说明它具有超越时代的生命力和呼唤力,同时也说明这个节日的设立与民族心理、民众心理是相契合的。我想这无疑亦是今年端午之前还有很长时间,各地、各种媒体上关于端午的话题便提前热起来了、事关端午的活动就提前开展起来了的重要原因吧。

当然,今天人们过端午不可能亦步亦趋的照搬过去尤其是古人的做法。假如端午是因屈原而起的,那过去端午节就是一个悲伤的日子,当日为失去了屈原这样一个伟大爱国诗人而令人们肝肠欲断。可后来,人们过节的初衷与当初已不尽相同,端午已经变成了一个人们难得的娱乐、休闲、运动的好日子,所以除了承袭以往那些积极的、快乐的节日活动内容外,人们还要根据所处时代的特征与社会需要,适当加以发展和创新。也属唐代的褚朝阳曾作《五丝》诗道:“越人传楚俗,截竹竞萦丝。水底深休也,日中还贺之。章施文胜质,列匹美于姬。锦绣侔新段,羔羊寝旧诗。但夸端午节,誰荐屈原祠。”诗人也许有为屈原鸣不平、慨叹人们纪念屈子言不由衷或者把他忘了的意思,但另一方面这不正好说明那时端午节人们已趋于娱乐化了吗?所以,还是有句话说得好,今天我们对历史最大的礼敬,就在于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好的传承,就在于创造新的文明形态。只有这样,我国人们才会从根本上增强文化自信,使我们国家和民族阔步走在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康庄大道上,从而更快地站立到世界舞台的中央。

来源:隆回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谭奇洪

编辑:杨晓

阅读下一篇

返回隆回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