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望云峰丨易立军:风雨佑善亭

来源:隆回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易立军 编辑:周 颖 2025-02-08 09:37:55
 
—分享—

隆回县黄皮岭声名远播,《清实录》中就有记载。此地古代“有坳必有亭,有界必有亭”,最著名的是“佑善亭”。

“吾乡黄皮岭,距膝头坳十五里许,为郡城西北通衢,而土地界横截其中,菁深林密,山径险阻,行旅视为畏途。”光绪甲辰 (1904),黄皮岭欧阳氏、张氏两大姓氏商议在土地界修建茶亭,秋季付诸行动。大家推举张以成为头首,捐钱施田出力。张君招工备料,殚精竭虑;工匠运斤成风,疏泉凿石,经过大家的努力,1905年茶亭落成,命名为“佑善亭”。

茶亭坐西朝东,有两扇石拱门,掩映在青山翠竹间,东边的青石门口有一眼井,泉水清冽,亭内供奉关公,两侧有长木凳,可容纳20多人。石门两边刻有对联,从黄皮岭方向进的对联为:“莫愁前路无知己,须识于斯仰圣人。”此圣人指民间尊称的关圣帝,人们敬仰他的人格,崇拜他的忠、义、仁、勇精神。水井旁的对联为:“泉水长流能止渴,石门少住便为佳。”亭中过道边竖有一块石碑,欧阳宝邦、欧阳玉贵等百余人捐款名单刻于其上。宣统元年(1909)春,乡人欧阳兆仑撰写《修亭碑记》, 记载了这一盛举,刻石勒功。

茶亭建成后,成了乡民出行的驿站。佑善亭雇请守亭人,在炎热的夏天煮茶,在寒冷天烧开水,让过客消暑和御寒,下雪天烧柴火让大家取暖。久而久之,茶亭渐渐地成为南来北往的过客结交朋友、交流感情、互通信息的一个场所,成为乡民解除旅途疲惫的温馨港湾。

晚清尽头是民国,虽有铁轨火轮引进,但仅便于坦途,崎岖山路仍然需要肩挑手提,路经佑善亭的行客仍然络绎不绝。

佑善亭饱经风霜,见证了动乱岁月的烽烟。民国七年(1918),南军陈光斗的副官罗文定带领一班人马从黄皮岭郎家山到白竹坪征集粮饷,遭到老百姓的反抗,陈光斗大怒,下令火烧白竹坪,上百栋房屋化为灰烬。1945年4月14日,日本鬼子分两路从岩口去小沙江,一路往下走马家庄,一路往上走白竹坪,唯独避开了土地界的佑善亭,黄皮岭的百姓有惊无险,他们归功佑善亭的佑护。

佑善亭不但供行人遮风避雨,纳凉歇息,而且还提供安全保障。亭内《永禁碑记》共4条,有3条为亭内安全管理,另有一条“亭内不许停留面生歹人”,不许强盗土匪等恶人有作恶的机会。

解放后的三十余年,途经佑善亭的行人依然如故。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佑善亭日趋寂寞,她孤零零地立在土地界,由于没人维护,屋瓦寥落,墙体斑驳,逐渐变成了一座危房。

近年来,黄皮岭人重新修缮佑善亭,古老的茶亭焕发新机。土地界地伫立的佑善亭,不管风吹雨打,寒来暑往,她依然傍着青山,静静地守护着这生生不息的佑善精神。

来源:隆回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易立军

编辑:周 颖

阅读下一篇

返回隆回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