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回新闻网4月17日讯(记者 胡权 实习记者 阳浩宇)“卒子过河不回头,战马扬蹄踏斜阳。”群山环抱的莽莽竹海间,一串串清亮的童声穿透溪涧薄雾。
这里是隆回县滩头镇双江完小,一个仅有180余名学生的村级小学。只见在操场的巨型棋盘上,孩子们化身“棋子”,冲锋的“小卒”额头沁出晶亮汗珠,腾跃的“战马”红领巾在风中翻飞,在操场上演绎着“惊心动魄”的楚汉风云。稚嫩的呼喝声惊起林间鸟雀,与不远处手鼓社跃动的节奏、沙画盘里流淌的星河,共同谱写成大山深处的教育交响曲。
学生在巨型棋盘上练习(学校供图)
让每个孩子都被看见,让每份热爱都有舞台。4年来,“双减”在这所山村小学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行走的象棋、沙画、手鼓、舞蹈、舞龙、指尖上的篮球等12个特色社团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这所180余名师生的村级小学,将教育的微光汇聚成照亮乡村未来的熊熊炬火,正上演着新时代乡村教育的生动实践。
当“老树”抽出“新枝”
双江完小有17名教师,三分之一的教师已年逾五旬,对于课后服务这一新鲜事物,刚开始质疑声不断。数十年扎根乡土的教育实践,既沉淀出宝贵的经验,也形成了难以扭转的思维定势。当“双减”春风吹进山乡,传统教学习惯与新教育理念的碰撞,让改革在起步阶段就步履维艰。
校长刘琛迎难而上,提出“老树新枝”计划。学校建立老教师示范引领、传帮带机制,助力青年教师共同成长,打造富有活力与创造力的师资队伍。
学生在练习太极柔力球(学校供图)
53岁的申慧媛老师率先垂范,撕开观念的茧房,将其在老年大学所学的太极柔力球,结合学生特点,进行创造性转化,自编适合学生的柔力球健身操,用太极的刚柔之道重构课间韵律;她手腕翻转间,球拍稳稳托住旋转的彩球,带着孩子们在操场上跳起自编健身操。这位教了三十年语文的老教师说:“从前总觉得课外活动耽误正事,现在看着孩子们眼里的光,才明白教育的真正意义。”
当“专业”转为“专长”
双江完小的教师配置长期以语数为主,体艺专业教师十分稀缺,曾一度是“双减”政策难以突破的瓶颈。语数教师能否跳出传统学科边界,将个人兴趣转化为教学专长?学校给出了肯定的答案——打破 “专业壁垒”,让每位教师成为 “专长发光体”。
学生在练习手鼓(学校供图)
科班出身的美术老师罗惠琳,为了让沙画课程更具感染力,熬夜自学沙画创作技巧,将指尖流淌的细沙化作党史故事、山水画卷,让静态的美术课堂变成动态的艺术盛宴。数学教师刘波作为学校“明星社团”——手鼓社团的主教老师,主动走出校园,每日往返县城手鼓协会虚心求教,从零基础到能在课堂上带领学生演绎激昂的手鼓节奏。专业与专长的转化之路并非坦途,双江完小教师们用“跨界研修”打破桎梏,真正让“双减”政策下学生的校园生活变得充实而有意义。
当“兴趣”长成“羽翼”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双江完小,兴趣不是纸上的计划,而是沸腾在课堂里的心跳声、攥紧鼓槌的手汗、棋盘上屏住的呼吸——它藏在每一个鲜活的瞬间里。
学生在展示创意美术作品(学校供图)
开学伊始,学校深入开展学生兴趣爱好调研以及教师擅长领域调查,帮助学生准确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同时也促使教师将自身爱好转化为教学专长。“之前我参加了沙画、口才、杯子舞好几个社团,因为我想每个都尝试一下,这个学期我觉得手鼓舞很有趣,就参加了手鼓社团。”五年级的黄锌悦高兴地说。
在丰富多彩的课后服务中,多维的成长赋能体系应运而生,孩子们通过杯子舞的团队协作培养肢体协调与节奏感,在挥洒汗水中释放学业压力;在口才训练中提升表达能力,让内向的孩子在角色扮演中逐渐打开社交心扉。
坐落在群山环抱中的双江完小(学校供图)
记者手记:
在双江完小操场的棋盘上,我们数了数冲锋的“小卒”,8 岁的黄杰跨过楚河时,沾着泥土的运动鞋正踩在“汉界”的朱砂线上。这个情景让我们心头一颤:棋子冲锋的轨迹,恰似乡村教育突围的路径。
采访离开的时候,恰好夕阳漫过学校操场,夕阳为“美美与共 和而不同”的校训鎏金大字镀上暖色,校长刘琛的影子被拉得很长,像枚指向远方的箭头。刘琛和我们说,他们这群乡村教师,何尝不是执着向前的小卒?我们知道,这抹光亮终将汇入隆回教育改革的星辰大海。
一审:周颖 二审:马美姣 三审:罗勇军 终审:隆正平
来源:隆回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胡权 阳浩宇
编辑:周 颖
本文为隆回新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ww.longhuinews.cn/content/646948/51/14881462.html